当前位置: 芙蓉 >> 芙蓉的天敌 >> 赏读晏殊两首晚秋词,一首明丽悠远,一首惆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宋朝·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喜欢晏殊词的人,无不着迷于晏殊词的典丽娴雅和大气温和。作为诗词来讲,如果一首诗,没有惊人的好句子,总会很难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晏殊词,却不以高拔峻美取胜,也不以悲情悱恻动摇人心,但是你读他的词,却别有一种自然的大气感,一种带自控的节奏感,一种高端的典雅清丽。
他的生平十分传奇,十四岁就被称为神童,被地方官推荐给宋真宗。连正常的科举考试都不需要,直接赐同进士出身,留在皇帝身边,开始了他漫长却高贵的仕途生涯,累官至宰相。
是什么让47岁的宋真宗,对这个十四的还是孩子的晏殊,如此青睐?宋真宗相对于整个宋朝来讲,还是一位非常不错的帝王,或者看中晏殊,晏殊的身上有一种压抑不了的向上的刚毅的气质。当同朝的寇准,给皇帝说,晏殊是外地人,可能晏殊的口音里带着浓厚的江西的方言,宋真宗却笑,张九龄不就是外地人吗?
以唐朝来自广东的张九龄,最后成为唐玄宗的名相,来比这个少年,如果不是出自后来的附会,那么宋真宗真是看人精准,或者他就是要有目的的培养晏殊。当然晏殊一生的履历,也证明他没有辜负皇帝的厚爱。
晏殊的性格有刚毅简洁,甚至急躁的一面,处理政务,果敢决断,作为皇帝来讲,这是不可多得的干才,同时晏殊聪慧过人,熟悉历代典章,长期在宫廷和朝堂之间行走,文风自然典雅醇厚。
虽然晏殊本身非常简朴,不尚奢华,但是一种和时代和身份相照应的富丽气息,不在诗词的表面,还是在他本人的气度,和诗词的节奏和气韵里。晏殊词被称为丞相词,这已经是极高的赞誉了。
这首描写晚秋的登临秋词,如同曼殊所有的词一样,需要带着舒缓沉稳的节奏品读。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
木芙蓉是晚秋之花,宋朝在秋天开始大量种植,和菊花并称重阳之花。
木芙蓉是高大的灌木,花朵艳丽娇红,菊花是草本,颜色金黄。
当两种花同时开放时,就是重阳节快要到了。
这个“欲”,用得极好,显示着有如重阳节一样的繁盛,却还不到佳节。
“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这是重阳节前的登高,是在哪一座山上,哪一个亭子或者建筑呢?
由芙蓉菊花的眼前,视线直接拉到远方。
仿佛一幅铺展开的画卷,视线远处,是一带秋色山村,那满山的红叶树里还有黄色的树木,一片斑斓。用笔洗练,却色彩分明。
实际这个红黄的斑斓是从他眼前,一直延伸到远方的。因为他身边就有红的芙蓉,黄的菊花,也是这样红黄相映的美,而远处则是红树黄叶。秋深之美,在他的笔下,如同画家的话,疏密得当,又清丽动人。
实际还有个内在的节奏感,就是这一定是晏殊中年的作品,因为气息沉笃,历历分明。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
这是在半山或者山顶,有视觉的广度,正是白日登高,所以山脚下的流水,反射阳光,在一片红黄秋色当中,反而颜色清淡。
天空湛蓝如玉,那流水和道路延伸到远方,在极远处,化作了苍茫。
“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仰头看着天空,看见有大雁飞过,人的目光跟随雁阵,总会勾起人无限的思绪。
那么晏殊到底在考虑什么呢?大雁是从北方来的,它们是回南方的家。晏殊的老家在江西,是怀乡吗?另外宋朝和北方边境一直不太平,作为深谋国事的他,很自然会心有忧患。
那么他是哪种呢?
在重阳节之前登高,如此气定神闲,却又如此仿佛有所寄托,却都融化在一片明丽壮美的秋色里。词句洗练,却有气息的雍容典雅。“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这是大家手笔。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如果晏殊的上一首是写晚秋醉美秋色,那么这一首,是晚秋怀人。而且是拟托女性的口吻。
这首很有意思,写得似乎是重阳节的早上,而头天,她似乎失眠了。
晚秋的半夜或者凌晨会有露水,那庭院里种植的菊花和兰草,在早上的晨雾和霜露里,恻恻动人。
秋风带来的寒气吹动着帷幕,而梁间的燕子,双双飞往南方。
昨夜的明月仿佛不知道人之思念,它依旧那么有规律的运行,从东边运行到西边,将我所在的居所照了个遍。
后来苏轼水调歌头的名句“穿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就是来自晏殊的这首词。当然苏轼用在了中秋的月亮上。
我在夜里看着月光如水,听着窗外的风声。想着天冷了。
一早上,我独自登上了高楼,看着你离去和可能归来的那条路。
长安古道音尘绝,只有西风凋碧树。
我总有给你写信的愿望,只是这山高水远,你究竟在哪里呢?
宋朝虽然结束了唐朝之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是版图没有唐朝大,而且北方有军事强悍的辽国,边境一直不太平,打了四十年的仗。而且晏殊时代,还有西夏李元昊称帝,屡屡和宋军打仗。
那么显然这个女子的丈夫是在北方边关,而且久无书信,生死未卜。
宋朝比唐朝更重视民俗节日,无论是中秋还是重阳,到处都是歌舞升平。但是只有这个丈夫在边关的女子,始终融入不了节日的氛围。
她的丈夫在哪里呢?为什么迟迟没有信件和消息。这样的牵挂,也实在让人断肠,人家的金秋佳节,是她惦记丈夫生死冷暖的悲凉日子。
晏殊为什么会写这样的诗词?因为他同情。
晏殊在47岁那年,针对西夏李元昊的骚扰,加强军备,筹集军饷,最终平定了西夏和宋朝之间的战事。
晏殊这两首晚秋词,一首明丽大气,一首惆怅动人,但是很显然这两首晚秋词,都别有令人咀嚼的味道。第一首是将国事之忧患,含在了远眺当中,另外一首表面惆怅,骨子里却是悱恻悲伤。
正是这样能带给人不断的阅读体验,晏殊的词,才流传至今吧。
一句,望断天涯路,表面是美,骨子里是沉痛悲催。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