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获平安医院殊荣 http://www.ykhongye.com/zzry/m/1502.html崔峒,唐朝“大历十才子”之一。自幼家境贫寒,读书困难,下大雪的时候,常要驱马前行,为一日三餐,更得寄人篱下。在他最愁苦的时候,做了一个吉梦。没想到,梦想成真。他在三十岁而立之年,考上了进士,在县城当了个小官。直到40岁时,被调入集贤院升为学士。朝廷看中他能力不错,又委任他去润州当刺史。由于,当时局势不稳定,他的心总有些患得患失,深感无力改变现状。因此,上任时,他只独身一人前往,连家眷都没有带,打算混些日子再作打算。在润州任职时,他并没有把心思全部投入到勤政中,不太关心世事与民生,总想抛开一切,无事一身轻,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闲来无事,就喜欢归隐山林,或向往渔家消闲,只想做个闲云野鹤般的逸士。他的这种心理状态,与司空曙调任到江村时不相伯仲。比如,司空曙在《江村即事》中提到的“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而崔峒也偏爱“芦花泊船处,江月奈人何”这样的美好时光。偶尔,他也会攀上城楼,眺望无边无际的海面,流恋诗与远方。这一日,他登上了润州的芙蓉楼,看到了眼前的景致,不由得怀念起南北朝的谢玄晖,也就宣城太守谢眺。想当年,谢公出任宣城时,曾想解甲归隐,远离血腥的战事杀戮,但又舍不得脱下官服。因此,留诗表达他想“终隐南山雾”的意愿。而他当时在宣城所修建的城楼,在几百年后的大唐,又被一位白衣书生,记在了古诗中。那是一个诗意般的深秋,白衣书生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抑郁不得志,只好辞官,四处漂泊,于中秋节后,来到宣城,眺望江海,写下了怀缅古人之作《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站在谢眺楼上,放眼望去,如同置身画卷之中,落日余晖,晴空万里,随着天色渐晚,江面如同明镜,反射着天空的云彩,而远处的两座古桥,如同彩虹般,落在了人间。深秋的梧桐,显得枯老,远处村里人的炊烟,泛起了橘柚的昏黄。只有我在这北楼之上,迎着风,怀念谢公。而这感怀谢公之人,正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崔峒与李白生活于同一个时代,以李白诗仙的名气,相信崔峒也是有所耳闻的。不然,你看他站在芙蓉楼时,所创作的诗词,又怎会与李白有如此相似的诗文结构呢?关键是他们都抱着怀念谢公的心境。或许是因为在仕途上,与谢公持有同样矛盾的心情,崔峒写了这首《登润州芙蓉楼》:上古人何在,东流水不归。往来潮有信,朝暮事成非。烟树临沙静,云帆入海稀。郡楼多逸兴,良牧谢玄晖。古人都在何处去了呢,是否随着东流的水,再也无法归来?潮起潮落,都会有回音,但日出日落后,却物事人非。靠近沙海的树,轻烟弥漫,十分静谧;看那扬起的船帆,在海面飘零。站在城楼,看眼前的这幅美景,别有一番闲情逸致在心头。我想,兴许是谢眺将那份登高望远的情趣,流传给了后世人,也许是他修建的城楼,给后来者留下了灵感的源泉。即使崔峒登的是润州,也会引发同样的诗情画意。润江,也就是今天的镇江,镇江除了香醋闻名于天下,还有几处5A级的风景名胜。如,王昌龄写过的千古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就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时创作的,也正是崔峒所登上的芙蓉楼;还有,辛弃疾执笔挥毫写下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是在镇江的北固山,那一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你可能感受到镇江这座城市,昔日的气势?更别提座落在芙蓉楼旁不远处的金山,还流传着一段轰轰烈烈凄美浪漫的《白蛇传》的爱情故事。从宣城的谢眺楼,到镇江的芙蓉楼,从谢公到王昌龄,从李白到崔峒,再到辛弃疾……上古人何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至今日,我们平民百姓,最常面对的烦恼,不外乎是工作与生活的不如意,很多个瞬间,难免会有想要逃离现状的冲动,但也会因为责任使然,不得不咬紧牙关去化解眼前的困难。或者,当我们遇到颓废与不堪的时候,也学学古人,登高望远,把心中的抑郁释放出来,让心放空后,再重新鼓足能量,面对生活。对于李白与崔峒的两首怀念谢公的诗,你更喜欢哪一首?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7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