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芙蓉 >> 芙蓉的繁衍 >> 为何相比于现代人古人更重视离别呢凯风网
在古代有很多关于送别的诗词,如王之涣的《送别》,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不管谁和在一起的朋友分别时都会很难过,现在交通比较发达,我们还可以做高铁去见自己想念的人,但在古代没有没有高铁、汽车,大部分人只能靠自己的两条腿。古人都会诗词来表达自己的离别之情。那么关于离别的诗词有哪些?为什么相比于现代人古人更重视离别呢?
古人相信缘分,认为人的一生到过哪些地方,遇到哪些人甚至吃多少粮食,喝多少水都是命中注定的。所以,要珍惜缘分,不要随随便便游戏人间。你这辈子遇到的人可能前辈子和你有缘,你这辈子到过的地方可能前辈子也到过。于是,这辈子和什么人做一家子,遇到什么人,都是前缘注定,不可逃避的。既然是有缘分的,那就要加倍珍惜。有的是有很长缘分的,有的只有一面之缘。不管有怎样的缘分,都是老天注定的。而对于离别,很多时候就是缘分的终结。很多人不禁仰天浩叹,既然已经有缘,为什么还要分别呢?
在古代,亲人离别,朋友离别很可能一辈子再也见不到面了,因为古代的交通不是很发达,回家要走好几个月;信息也不是很顺畅,有时候一封家书抵万金;医疗条件不发达,有的出门游子客死他乡。于是,无论亲人还是朋友,离别时分都是凄凄惨惨戚戚。
魏晋时期的诗人陈琳写了《饮马长城窟行》可谓字字血泪的送别诗:“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服徭役的丈夫在外面筑长城,女子自己在家苦苦支撑。丈夫对差吏的刚毅、愤慨之词,和对妻子那种恩爱难断、又不得不断的寄语,都表现了其感情的复杂性和性格的丰富性;妻子那一番委婉缠绵而又斩钉截铁的话语,则写出了她纯洁坚贞的深情;就是那差吏不多的两句话,也活画出其可憎的面目。
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庾信写诗《重别周尚书》:“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用大雁南飞比喻友人周弘正来到北周,经年又南返,心中不胜欣羡,再次送别周弘正,引起了诗人故国之思。当然,一别之后,不知何年再相见。
李白的《送友人入蜀》:“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言说蜀地道路不好走,崎岖险阻,层峦叠嶂,不易通行,暗喻仕途的坎坷。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的,因而临别赠言,便意味深长地告诫: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
白居易写过一首《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虽不免难脱“白俗”的倾向,但感情还是真挚的。
善于写边塞诗的王昌龄写过一首《芙蓉楼送辛渐》可谓脍炙人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据《唐才子传》和《河岳英灵集》载,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开元二十七年被贬岭南即是第一次,从岭南归来后,他被任为江宁丞,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可见当时他正处于众口交毁的恶劣环境之中。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结尾有一点昂扬之态,似乎还是充满希望的。
古人别离一个地方也有诗歌,或者送别的地方也成了诗中的情景。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成了离别的地点,扬州成了李白羡慕的烟花之地,其实李白并没有什么悲戚之情,而是对于孟浩然有一种羡慕之情。说白了,李白还是个官迷。
还有歌吟“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柳三变更是写离别词的高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离别让人黯然神伤,让人思念备至。古人没有什么科学手段,大多重视离别的感情,而今人大多不太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