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

培养创意农业美学人才营造乡村幸福美好生活

发布时间:2022/10/11 15:26:58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https://news.iresearch.cn/yx/2019/09/302563.shtml

培养创意农业美学人才营造乡村幸福美好生活

章继刚

《创意农业学》《田园革命》作者

(在年“第十四届创意农业发展论坛美学营造人才培养座谈会暨创意农业学术季”上的发言)

在天府大地播种美学经济

在全国率先发展创意农业,在全国率先打造美学经济,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社区美空间,在全国率先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这是一座不断创新的城市,这是一座不断自我超越的城市,这是一座以美学基因植入大地让天府乡村优雅生长的城市。这是一座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这是一座让“像成都人一样生活”成为时尚的城市。

川西林盘是一座没有屋顶的“乡村美术馆”。从农家乐到农业公园,从川西林盘到天府农博园,从特色镇到产业功能区,从大美田园到社区美空间,成都加快建设乡村创意圈、田园美学圈、社区服务圈,打造市井生活圈、场景消费圈,创造全龄友好、全民共享的高品质公共服务,让每一个生活旅行在成都的人情有所寄、心有所归。人们惊讶地发现,成都传统村落变成了乡愁馆、村史馆、咖啡店、会客厅、图书馆、博物馆、文创馆、精品民宿和艺术村。

一个林盘就是一方城乡融合、雅俗共赏的生态宜居新天地。在成都,匠心营造生活消费场景和人性化公共空间,为老成都留住乡愁记忆、为新市民营造归属认同,让人人都享有幸福和美的生活体验场景。在新津区天府农博园,把城市产业、客群、资金、流量、理念等资源导入乡村,培育创意农业新业态,打造“新乡村、新场景、新经济”,建设张河波尔新乡村产业社区、蓝城·沐春风、乐享大棚、共享农庄等一批产业化项目和社区美空间。在成都大地播种美学经济,天府农博园营造了欢乐共享的新乡村生活场景。成都秉持让城市自然有序生长理念,勾勒绿道蓝网、茂林修竹、美田弥望的城市界面,营造“推窗可见千秋瑞雪、开门即是草树云山”的蓉城印象,让人人都享有城景相融的生态宜居生活。

一个林盘就是一幅大美生活场景。生活孕育美好,林盘酿造生活。在雪山下的诗意城市大邑,聚力打造一百个精品林盘聚落,努力把每个林盘建设为城乡融合发展体验区、创新企业孵化地和美丽乡村示范地,展现公园城市别样精彩的美好图景。大邑以创意农业理念和全域林盘新格局重塑乡村经济地理,围绕雪山、森林、温泉、古镇、田园等独特优势,进行在地性极强的林盘美学创意设计,成功打造了“雪山大邑·天府林盘”品牌。

诗画耕读的千年传承,诗意栖居的大美林盘,诞生了一个个让诗人、音乐人、艺术爱好者和乡村创意生活家乐此不疲的慢生活目的地。双流区怡心街道兰家沟社区帽盒山林盘依托景区资源,营造新型旅游消费场景,以“三国院子”之主题,打造三国文化美食、垂钓中心等文体开放空间。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为邻的帽盒山林盘,近年来巧妙发掘三国文化资源,以倍受欢迎的老妈兔头、三国烤鱼、荷花宴、烤全羊美食,钓鱼滨水活动空间,“魏蜀吴”三国主题场景,共同构成了林盘景区鸟鸣鱼跃、心旷神怡的生活美学空间体系。古韵新风、田园花餐、三国故事,成为游人来到帽盒山林盘景区拥抱山水、度假旅游的理由。

慢生活、绿道风、林盘游,成都是一座善于把美物、美食、美景与音乐、体育、花海和田园融合发展的国际大都市。在这里,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以公园形态重构产业和生活空间,推进生态修复和生态价值转化,推动生态、消费、人文、生活等场景渗透叠加,努力建设公园城市典范区,天天都有新气象和新变化。在新都区,从桂湖森林公园、清流镇、漫花庄园、川音艺谷,到樱悦林、天府沸腾小镇、锦绣田园、泥巴沱森林公园,将闲置的乡村资源与生态价值、人文价值相结合,推动乡村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发展,培育“花海乐园”,呈现“乐享花生活”,成为成都市民周末乐游的网红景点。

成都把大地作为创意的舞台,将美学理念与会展、节庆、农事体验、文化创意活动融入农业生产和生活,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人人都是表演者,人人都是创想家。林盘虽小,但成都平原最美的风景都生长于林盘。成都营造创意农业高颜值场景和安逸舒服的乡村消费场景,让天府文化和成都人的生活方式与川西林盘、天府大地有机融合,把成都平原成功打造为全球最大的有生命的大地艺术博物馆。

天府大地,为广大追梦人带来更多想象空间,给创意农业新兴产业培育广泛应用新机会,为海内外青年人才搭建筑梦圆梦新舞台,为游人呈现充满新鲜、时尚、活力的世界休闲旅游目的地。

建设令人向往的乡村时尚社区生活圈

乡村的振兴与繁荣,需要激发乡村的生活价值、社会价值,充分挖掘品牌农产品、传统民俗文化、优良生态环境等优质乡村资源,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提升乡村文明程度,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进乡村共建共治共享发展。

乡村不仅是生产粮食的地方,也是培育旅游消费场景、发展创意农业、推进产业振兴的目的地,更是会展、社交、读书、插花、美食、研学、审美体验的“会客厅”“共同体”和“生活圈”,越来越受到市民喜欢。

营造乡村社区生活共同体,建设令人向往的乡村时尚社区生活圈,成都模式值得借鉴。

从年开始,成都以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为核心,在全国率先开展都市农业产业生态圈建设。围绕支撑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成都构建“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生态圈”“新消费产业生态圈”和“都市农业和食品产业生态圈”。依托都市农业产业生态圈,成都探索建立基于集体资产所有权的“利益共同体”收益分配机制和多元投入机制,整合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打造场景旅游消费生态圈。

成都以7个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48个国家和省市县级农业园区为载体,以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崇州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和16个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园区(基地)为引领,大力培育以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为核心IP的旅游目的地和生活场景、消费场景,在科技、种业、加工、博览等产业链前端、中端、后端上持续发力,全力保障“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等农产品生产供给,强链补链、聚链成圈,持续推进农商文旅体空间融合、业态融合、功能融合,做大产业园区,做强产业龙头,做响产业品牌,推动“都市农业和食品产业生态圈”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为布局新赛道,培育新动能,成都围绕细分领域未来赛道“揭榜挂帅”产业功能区和产业社区,聚焦未来科技、未来医学、工业机器人、工业设计、氢能、数字文创、医美、都市农业和食品产业等细分领域,“揭榜挂帅”一批产业功能区。聚焦创意农业、场景旅游、美学经济、物联网、工业互联网、量子技术、算力服务、区块链等未来赛道,“揭榜挂帅”一批产业社区进行承载和孵化,待产业成熟度、市场规模、对外影响力培育扩大后,升格为产业功能区。

成都通过培育壮大产业社区和科创空间筹建新的产业功能区,布局发展农业公园、田园会展等有潜力的未来产业、未来赛道,突出现代特色高效农业、现代种养业及加工业、现代精品农业园区、创意农业中央公园、主题创意农园集群、中国特色酒庄集群,特色街区和川西林盘建设,面向全球吸引专业企业共同参与产业功能区建设。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国有公司、土地流转、土地入市、资金入股、物业经营等多种“集体经济+”经营方式,形成稳定可靠的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打造一批收入高于70万元的集体经济发展特色村、明星村,培育乡村振兴示范村。

郫都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建设以绿道为纽带,特色街区、川西林盘、精品民宿、共享田园互为支持的旅游目的地,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郫都推动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设立技术转移机构,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使用权。郫都建立城乡教育联合体和县域医共体,建立乡村教师和医务人员补充机制;配套便民生活圈,推进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保险体系、文化服务、适龄教育等均衡配置。

在蒲江,成都蓉欧供应链集团有限公司将在天府农创园建设“蓉欧国际冷链蒲江基地”项目;在新都区清流镇,“尚善国际·养生源·泉印心都”项目以高端生态农业为基础,对项目区内所产出的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同时建设川西林盘公园田园综合体。大邑新场镇“雪山下的清明上河图——水乡新场”创意农业项目,将建设集沉浸式古镇体验观光、主题民宿、乡村旅居、部落文化体验的文旅度假目的地。成都都市农业和食品产业生态圈将通过布局新赛道,培育新赛手,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开放引领的产业新动能,共同构建千亿级都市现代农业及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形成西部领先、全国一流、面向全球的都市农业和食品产业生态圈。

品尝特色美食,举行大桔子音乐会,开展低碳系列沉浸展览,蒲江西来镇铁牛村举办低碳生活节,用最低碳温柔的方式,享用最浪漫的生活情调,让市民感受乡村生活审美体验。新都足球音乐特色村三河村,以农民健身足球俱乐部、足球赛事和“星空音乐节”“古筝演奏”等户外音乐节,以足球和音乐广交朋友,打造乡村足球社区生活共同体,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踢足球、听到“好声音”。

为了构建乡村创意生态圈,成都植入乡愁美学,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入口、出口、景区等重要节点植入文化元素。根据季节变化,形成多层次、多色彩植物景观体系,打造独具特色、观赏性实用性兼具的创意农业风貌。岷江村通过培养乡村美学设计人才,开发桂花产业、创意微盆景产业、美食桂花宴和民宿旅游业,发展“阳台经济”和“后备箱经济”,培育“小而美盆景”乡村美学生态圈,探索创意农业美学经济呈现出新样本。

在成都环城生态公园,户外研学、农耕体验、认种认养等多种活动,让市民可就近体验都市创意农业示范区田园生活,营造在城市公园中种植水稻、油菜、小麦和高粱的城市农耕生态圈,让游客慢下脚步、静下心来、亲近自然、享受生活。以农民丰收节、农田艺术节、农耕体验活动、认种认养活动等为特色的农耕文化活动,以特色农事体验区、共享农庄等农业消费、生活场景,着力构建居民出行的慢行系统、休闲观光的游憩区域、城乡协调的链接网络、养心养美的创意农业场景,成都环城生态公园将成为市民游绿道、赏美景、强身体、学农事、爱自然的重要目的地。

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福洪镇字库村、民主村和进步村的“我的田园”,是一个集循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儿童游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我的田园集会展经济、国际贸易、欧洲农庄、仓储物流、休闲体验、康养度假为一体,与周边的哼哼农场、风车咖啡、双创商业街、百果酒庄、田园英式民宿等进行联合。“我的田园”以自然与现代相结合为设计理念,以现代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和民宿地产业三大产业,康养休闲会展、威尼斯商业体验会展、科技商贸会展和亚欧农产品会展为主的创意农业四大组团,生态田园、科技田园、浪漫田园、健康田园和人文田园五大田园,逐渐形成以有机、绿色、生态为特点的乡村康养生态圈。

崇州白头镇大雨村鲜道·幸福里以创意农业产业为引领,布局特色餐饮区、特色民宿区、观光体验区、文创休闲区、高世扬院士纪念馆区,以川西林盘创意消费场景和生活场景引人、聚流、活商。大雨村通过原址重建、原屋修缮、原貌修复实施林盘打造,最大限度保护原生态、留下原住民、保留原住房、尊重原产权,保护乡村形态。鲜道·幸福里打造集音乐盛宴、音乐咖吧、音浪火锅、灯光音乐秀、乐享悦舍民宿、米酒清吧等特色消费场景,让田园、竹林、宅院、溪流和谐交融,生态、生产、生活功能有机集成,成功营造“宜居宜业、产业联动、持续发展”的乡村美食生态圈。

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天府现代种业园位于邛崃市东部。园区以景观融合、业态融合与文化融合为内在导向,依托高标准农田提升大地景观,以特色种质资源圃和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打造种业主题公园;以酷跑廊道、DNA绿道串联科创空间、主题公园、蔚崃林盘、种业基地,有机植入种业博览、研学观光、文创康养、民宿餐饮等创意农业新业态,引入破土咖啡、生长餐厅、菁英公寓、蓝门小院等消费场景,成都市首届大地艺术季、天府田园油菜花艺术节、中国鲜食玉米大会、首届天府国际种业博览会等活动先后在这里举行,年均接待游客12万人次以上,成为邛崃声誉鹊起的乡村种业生态圈。

在成都,有一种生活方式叫“战旗”。全国创意农业第一村郫都区战旗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以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等形式带领群众致富奔康,引导群众发展创意农业产业,加快乡村生态价值转化、优化乡村业态布局、活化乡村文化文态,共享集体经济发展红利。战旗村党委始终抓住“党建引领”这个关键,提出七个“满覆盖”战旗党建工作法,建立党员“三问三亮六带头”工作机制,确保党员“有知识,懂业务”,实现了“建强战斗堡垒,引领改革兴村,引领生态宜居,引领产业富民,引领乡风文明,引领服务便民”的“一强五引领”。战旗村还创新了“溢价分红”“对外出租”“集体入市”“自建自营”等八种土地经营管理模式,以此实现利益均衡。村集体以“生态环境”为“股本”,按照营业额3%享受项目生态分红,将生态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带动全村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今,战旗村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天府旅游名村。年接待游客79.63万人次,旅游收入万元。

郫都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示范走廊及战旗“五村连片”建设为契机,以成灌高速郫都段沿线17个村(社区)为试验田,整体考虑空间、形态、业态、产业、文化等各个方面,集成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生态产品多元价值实现等试点任务,统筹抓好公园城市建设、集体经济壮大、产业链生态圈构建等重点工作。郫都区推进植绿筑景、产业聚人,升级农家乐,构建以产业为核心、绿道为纽带、特色街区为载体、林盘为节点、精品民宿和共享田园为支撑的旅游目的地和消费场景,发展“微度假”,推动乡镇经济向产业经济、功能经济、生态经济转化,建成一批乡村景区、创意农业园区、精品林盘,形成一批网红打卡点。

为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建立联农带农利益机制,用试点引路的改革方法破除壁垒、补齐短板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成都推动全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率先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示范标杆,为全国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郫都区依托川菜产业园、田园东方等重大项目,促进乡村消费场景有机植入,搭建并有序运营农村土地交易、农业科技创新、农村金融保险、农产品品牌孵化、农产品交易、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博览“七大共享平台”,实现一二产业联动、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怎样发挥食品饮料功能区辐射带动作用,塑造绿色廊道、融合产业、历史文脉、消费场景交互融合的空间结构?郫都联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街区、川西林盘,推进六次产业跨界融合,实现城乡生产要素高效配置。郫都立足沿线村(社区)资源禀赋和试点任务,分类打造、梯度推进城市景观更新、农业文化展示、农家旅游创新、产村相融示范、美丽乡村样板、乡村文化体验“6个项目示范段”,形成主体功能明确、资源效能优化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新津天府农业博览园推动“乡村场景化、场景产业化”,以“金色稻田+丰收欢庆+沉浸演出”,发力农商文旅体科教融合发展的会展活动。为营造会展会议、农科文创、生活配套、休闲旅游等6大体验场景,新津精彩呈现大地光影展、艺术装置展、“金秋消费季”农博生活展,召开新乡村产业峰会,展现公园城市的生态价值、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和市民幸福生活。为展示天府文化的深厚魅力,新津把城市端和乡村端组织起来,创新农产品营销方式、会展赛事举办方式、农事体验与乡村美学表达方式,促进城乡有机融合。

为再现川西风貌,彰显文化特色,突出历史名人、文化古迹、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等特色文化元素的创意植入,注重对乡村景观要素、文化要素的提取、重塑与运用,构建具备自然符号、地域符号、文化符号、美学符号的景观小品,推进乡村艺术化建设。郫都因地制宜推进高标准农田“七网”建设,引导适宜地区打造稻油轮作、花化彩化大田景观,保持可视范围作物种植有序,全面融入成都西部旅游环线。同时聚焦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建设标准化产业基地、园区、功能区,推动产业集群成链、规模连片成特色发展,打造协同发展先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共享田园新社区,形成以大带小的产业生态圈,营造了“田成方、树成簇、水成网”秀美大地景观。

用花园理念重塑田园生活方式

成都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生态优美、风景秀丽。

成都赏花习俗由来已久。成都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就遍种芙蓉,又有“蓉城”“芙蓉城”之称,是因花而得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开元九年(公元年),唐代大诗人李白二十一岁游成都,写下了一首唯美的诗《登锦城散花楼》:“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公元年,李白在寻阳听闻唐玄宗西巡至成都后,回想在成都热闹而美好的时光,欣然写下这首传颂至今的的诗歌——《上皇西巡南京歌·九天开出一成都》:“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李白对繁花似锦的成都十分喜爱。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的这首《春夜喜雨》,让古今中外的游客纷纷喜欢上成都这座美丽的城市。

让李白、杜甫没有想到的是,如今赏花基地已经遍布成都城乡。以鲜花和美食享誉中外的公园城市成都,正在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花卉供应链中心、花卉科研创新中心、花卉展示交流服务中心。

成都打造赏花基地、推动赏花旅游、发展赏花经济,始于年。

为进一步开发都市创意农业多种功能,通过打造赏花基地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推动赏花旅游带动市民消费、提高市民幸福指数,成都首批重点打造芙蓉花、樱花、桃花、油菜花、海棠花、牡丹花、玫瑰花、荷花等18个赏花基地,全力拓展花卉、水果和油菜等特色产业优势。为进一步提升全市创意农业与乡村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成都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滩等农村闲置土地拓展基地,以品牌促形象、以休闲促消费,打造“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和A级旅游景区,充分展现了“花重锦官城”的独特魅力,营造了市民交口称赞的“鲜花生活方式”。

在彭州市熙玉村梨花读·乡村图书馆赏花读书,在龙泉驿桃花故里体验“桃花幸福生活方式”,在天府花溪谷感受“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浪漫,成都就是一个超级大花园。

从卖花卖树卖产品,到卖环境卖体验卖场景,从“寻找春光花漾金堂”踏青赏花旅游季,到创建全国唯一的花木类商品交易所,成都打造全国最大的赏花创意产业链。

从崇州市隆兴、桤泉、白头镇和重庆路沿线10万亩稻香旅游环线的自驾赏花节,到天府迎春赏花节“蓉城花肆欢乐购”;从青城山脚下的问花村,到举办了35届的龙泉驿桃花节,从花田、花园到公园,成都近年来重点打造一批集创意农业、田园风光、生态旅游、农事体验相融合的赏花基地,实现了“县县有美景,月月有花赏”的赏花旅游格局。

赏花+林盘、赏花+运动、赏花+美食、赏花+康养、赏花+乡村旅游,以赏花为核心,成都把赏花打造成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集加工、观赏、审美体验和场景消费于一体的赏花产业链,衍生出赏花基地、赏花农家乐、赏花公园、赏花田园综合体和赏花创意产业功能区。“花田看景,花园漫步,绿道骑行,公园赏花”的创意生活方式正走入成都市民的生活。

龙泉驿区围绕山泉、柏合、茶店等乡镇建设“龙泉山2万亩赏花基地”,打造“全国一流水蜜桃精品园区、西部一流乡村旅游景区、全省一流幸福美丽新村”。龙泉驿区通过举办桃花节,挖掘都市创意农业的多种功能,拉长旅游链条,让田园变公园,园区变景区,促进了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

赏花经济正在成为成都农村可赏、可游、宜居、宜业的朝阳产业。

为了迎接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成都选址东部新区空港新城核心区绛溪河生态廊道中部建设世园会园区,毗邻建设中的三岔商业中心、天府奥体公园、航空科创产业区、绛溪北生态宜居区、航空智慧物流园等重要城市功能区。

成都世园会园区融合美学、生态、人文、经济、生活等五大价值元素,以绿色营造促进现代园艺的赋能创新,不仅打造了综合展馆区、中华园艺展区、国际园艺展区、公共服务区,营造以“儿童游客活动”为主题的儿童花园,而且在滨河中心景观区、主题花园区、川蜀农事展区中,建造再生花园、花卉研育中心、生态开放实验室、企业展园、家庭花园。世园会园区以绿色为底色,营造“推门入野,推窗见景”的公园城市画卷;以山水为景观,园区14个花园将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句进行场景化诠释,让雪山与市民同框、让美好与生活相伴。

成都不断探索转型发展突围之路,努力打造标定时代发展高度、承载美好生活向往的“未来之城”“花园之城”“公园之城”。为了推进花卉生态价值转化,构建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部署,助力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都鼓励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参与花卉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完善林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花卉人才档案库,组织技能评定、评级、评比等活动,积极培育引进花卉领军人才、工艺大师,树立花卉行业工匠精神。

郫都春天花乐园春肆创新花卉产商综合体探索花卉产业+新经济发展模式,建设连廊式商业体验中心、花卉主题生态消费街区以及花+萌宠生活馆、花卉文创体验馆、花卉特色餐饮、花卉主题庆典体验馆以及花卉植物乐园、花魔方生态场馆。春肆创新花卉产商综合体通过植入无人售花、线上花艺云教学等新体验,培育智慧园区等新场景,打造花园式沉浸体验消费环境。实现花卉创新消费与会展、文创、文旅的深度结合,成为全新的花卉文化体验目的地,形成一个集合花卉采买、游乐、沉浸式体验、文化休闲为一体的创新乐园”。

成都牢固树立“场景营城”理念,将花卉场景营造作为功能区街区优化的核心抓手,将赏花文化消费因素作为街区营建的重要考量,探索“花卉创意+审美体验+伴手礼+民宿餐饮”模式,结合功能区定位和消费者偏好,大力营造与之相匹配的优雅生活场景、快乐生产场景、花卉生态场景、时尚创意场景、特色文化场景。

为了营造花卉新场景、促进花卉新消费、培育花卉新时光,加快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都大手笔推进现代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公园城市建设和市民幸福美好生活需要。

为了推进花卉生产基地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迭代升级和工厂化生产,打造一批生产设施设备和经营管理理念先进的专业化、现代化花卉产业基地,成都以举办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为契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科技支撑、创新发展,坚持需求导向、提质增效,坚持系统思维、完善链条,加快构建现代花卉产业体系。至年,力争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花卉供应链中心、花卉科研创新中心、花卉展示交流服务中心,花卉产业发展与公园城市建设同进共荣,“花重锦官城”成为公园城市靓丽名片。

在寿安镇天星村,一花一木皆是创意,一步一景皆是审美。开满鲜花的乡村小院,精彩纷呈的植物编艺,让天星村闻名遐迩。

天星村在村党委书记谢思凯和编艺大师们的推动下,成立以紫薇编艺为主题文化的植物编艺合作社。全村90%以上的花农投身到植物编艺事业,发展创意农业旅游业。村民们采用紫薇、女贞、桂花、杜鹃、海棠等花木原料,塑造了十二生肖、工艺字、亭子、花瓶等余种艺术造型,通过众筹模式自愿腾挪土地40余亩,用花田“长”出来的艺术,建造全国第一个编艺博览园。

为不断丰富园区内容,特色创意水平,天星村围绕编艺博览园建设一条3.3公里的小环线,串连起好吃好玩的旅游消费场景。为导入更多游客进入博览园,天星村已打通星源路至北林绿道,实现资源互补。天星村以院落为矩阵,以花田为载体,以创意人才为引领,实施“编艺+衍生”创意农业行动,一个个“大师小院”用艺术化方式将植物变成创意化、时尚化植物景观,成为生活美学的田园创意表达。

一个个渴爱编艺的投资者喜欢上天星村的一草一木。满天星精品民宿、一亩原乡、木子里已建成并投入运营,春水花径、林盘工作站、友邻里民宿、一岚花集和半称心民宿即将建成。养眼又养颜的花宿、花墅,满足了乡村创意生活家们住在花田的“田园情结”。天星村植物编艺大师们的美妙创意,给成都花木产业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天星村先后研发掌心编艺等10余类天府伴手礼,扩大植物编艺选材20余种,研发植物编艺产品余类、5万余件,申报注册30种编艺商标,让传统的林木种植向创意农业提升、向高端旅游发展。天星村通过创建花木编艺标准化生产和进出口双基地,让天星植物编艺精品融入一带一路,销往沿线20余个国家。天星村创意花卉作品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供不应求,年销售收入超过万元。

为让编艺产品进家庭、进阳台、进写字楼,天星村先后与知音元集团和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开展产教融合,由一批编艺匠人出技术,公司和学校出创意,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实现群众增收、乡村增美。天星植物编艺博览园走出了一条花木升级、植物编艺旅游、转型创意农业的“跨界”新模式,成为全国唯一以花木编艺为主题的国家AAA级景区、中国村庄植物编艺研发基地、温江十大最美花园乡村。

为了加强主体培育,激发市场活力,构建花卉市场体系,发展鲜花经济,成都大力建设集花卉交易流通、产业服务、创新研发、科普文创、会展节庆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国性花卉综合交易平台,合理布局、分层分级新建一批花卉交易市场。未来成都将形成三级花卉市场规划体系,分为集中批发市场、集中式(场景式)零售市场、精品花卉零售点(街区)。成都引导农贸市场、大型商超等开辟花卉销售专区,支持发展社区便民花店、品牌连锁花店和无人售卖终端,培育发展花木电商。

成都鼓励建设“花园中心”,打造再现“青羊花肆”。至年,成都将建成1个全国性花卉综合交易平台,建成3个集中式花卉批发市场、5个场景式零售市场、3个小型集中式零售市场、个花卉销售终端。

为有效解决花卉产业流通主体散、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优化消费环境,构建流通服务体系,推动鲜花新消费,成都依托花木交易所等平台,建设集花卉数字地图、花卉产业数据库、花卉价格(消费)指数发布、花卉交易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花卉全产业链信息服务平台。成都完善温江花卉进出口园区、中欧班列(成渝)和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等国际贸易流通场所的花卉流通配套体系,支持发展花卉冷链物流,新改建一批气调库、冷藏库等配套设施。至年,建成1个面向西南、辐射全国的花卉产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花卉流通体系进一步健全。

为了打造西部花木生产贸易集散中心,成都支持温江侧重市政园林方向,重点发展花木编艺、川派盆景、彩叶花木等特色品种;支持郫都区侧重家庭园艺方向,重点发展盆花、鲜切花、小微盆景等特色品种,建强国家级花卉交易市场,围绕植物造型设计,多样化、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催生众多鲜花艺、编艺网红打卡点。全市将培育创建1个国家级花卉产业园区、6个省市级花卉产业园区。以青山为底,成都划定生长边界、区隔城市组群、布局望山廊道,构筑龙泉山森林公园城市绿心,推动中心城区与东部新区“一山两翼”有序发展,再现草树云山、千秋瑞雪的旷世盛景。

成都以未来美好公园社区建设、社区微更新,打造一批花卉特色社区花园。结合实施2.0版“全域增绿”和成都大运会氛围营造,强化花卉彩叶植物在天府绿道、城市公园、立体绿化等项目中的运用,打造一批花卉特色公园绿道、花园街区、“金角银边”特色花景。结合乡村建设行动,成都开展绿化美化,打造一批花卉主题川西林盘,提升打造环城生态公园花卉美学新场景、锦江公园花卉文化景观轴。至年,全市建成区花卉彩叶植物覆盖率提升至30%,打造精品赏花场景个。

从鲜花餐厅、鲜花月饼、鲜花盆景,到花田咖啡、鲜花生活馆、鲜花美容院,成都实施“花香万家”文化惠民行动,培育花卉美学新时光。鲜花生活美学、鲜花生活方式正在成为成都的消费时尚。

成都挖掘芙蓉、杜鹃、牡丹等天府文化中花卉文化元素,创新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戏曲、书刊等的花卉表达,加大花艺作品、花卉旅游产品、花文化产品的供给。成都传承举办芙蓉展、盆景展等特色主题花展,持续举办“天府春花节”“天府芙蓉花节”等全市性花卉节展以及龙泉桃花、新都桂花等区域性花卉节展。

成都推进花卉园艺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举办花卉科普教育、培训讲座、比赛展览等花文化活动,开展“最美社区、最美院落、最美阳台”等征集评选活动,提升花卉生活氛围。建立社区园艺师制度,为市民养花和家庭园艺提供技术服务;多平台、多渠道提升花卉文化交流服务能级。至年,争取创建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2个,培训社区园艺师名,举办花卉主题文化活动场以上。

为了提高花卉产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为乡村振兴拓展新空间、增添新动能,成都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加大食用、药用与工业用途花卉的精深加工研究开发,打造鲜花生活方式创意圈。成都支持科研机构建立花卉实验室、研发中心、扩繁基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花卉科研,探索建立产、学、研、商相结合的花卉产业联合体。鼓励花卉企业及相关产品申请商标、专利和地理标志产品,依法保护知识产权。至年,建成花卉科研平台3个、花卉种质资源库群,保护科研体系机制构建完善。

成都实施“花重锦官城”品牌提升行动,支持举办参加推介会、品鉴会、交流会、研究会等花卉品种推广活动,支持举办参加国内外知名专业展会、苗木交易会、园林园艺博览会等花卉行业活动。积极争取国际性、国家级花事盛会落地成都,利用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平台策划全球性花卉科技交流会、新品种展销会、威尔逊国际植物论坛等系列活动,培育公园城市特色花事品牌。至年,“世界园艺博览会”“花园建造节”“蓉城花肆”等品牌花事活动形成以花卉为纽带的链接全球门户窗口,“花重锦官城”城市名片更加响亮。

编写出版精品教材培养创意农业能工巧匠

创意农业为新型农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农民提供了广阔舞台,新型农民大有作为。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搭建新平台新载体,“拓”出农业新业态,“展”出乡村新空间,多万“田秀才”“土专家”和“能工巧匠”将创意农业新理念带入乡村,汇聚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磅礴之力。从“全国十佳农民”“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成为时代风尚,到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脱颖而出……一支日益壮大的“田秀才”“土专家”队伍,在乡创业,返乡入乡兴办实业、发展产业、带动就业,成为乡村转型创意农业美学经济的源头活水。

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能够更好地将其掌握的专业技术与农业规模生产、经营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外务工、求学和参军退役等返乡回归型新型职业农民对发展创意农业、创意旅游积极性更高。在创意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创意农业投资渠道不畅,创意农业教材、师资和可参考资料十分缺乏,创意农业人才培养青黄不接。

服务于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推动创意农业发展,迫切需要注重对创意农业和乡村振兴专业课程体系、教材使用、课程大纲和内容进行严格梳理和评估,编辑出版适合中国国情、村情,受到全国大学生和新型职业农民欢迎的高质量高水平教材。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自年以来出版发行的《全国创意农业精品教材暨乡村振兴丛书》,是我国创意农业学和乡村振兴领域第一次量身定做的精品教材。教材编写内容以推进乡村振兴和发展创意农业为主线,作为大学本科、专科院校、高职院校农业经济学、风景园林学、乡村旅游学、康养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和农业管理学等学科专业的参考教材,同时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大学生村官、农业农村干部和涉农人员以及党政干部的重要学习材料。该教材出版发行,标志着创意农业学正式进入大学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对推进农民教育科技文化进步、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加快高素质创意农业人才培养,各地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重点遴选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带头人、乡村能工巧匠、返乡入乡“双创”人员、大学生村官等进行创业创新创意培训,提升脱贫致富带动能力,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人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的意见》,农业农村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扩大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规模实施方案》,落实对返乡创业人员的税费减免、担保贷款、场地安排、就业扶持等政策,引导各类经营管理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创意,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发展创意农业。要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种养加能手和返乡入乡重点群体,开展种养、加工、销售、品牌、管理等创意农业全产业链培训,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创意、会经营的现代农民队伍成为创意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为让更多农民掌握创意农业技术,要统筹利用农广校、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等各类公益性机构的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承训机构的培训能力,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社会化培训机构等开展新型农民创意农业技能培训,大幅提升就业人员专业技能,满足我国创意农业发展带来的高技能高质量就业岗位需要。要兴办农业科普大学、田间学校,坚持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推进“送教下乡、弹性学制”,利用农闲将培训尽可能办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办进合作社等生产一线,实现学习与生产生活不脱节。要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农民掌握创意农业提供快捷、灵活的伴随式学习,满足多元化、个性化、实用化需求。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推进创意农业发展,要高度重视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创意带头人。应当深入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创意带头人培育行动,不断改善农村创业创新生态,稳妥引导金融机构开发农村创业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快建设农村创业创新孵化实训基地,组建农村创业创新创意导师队伍。要完善乡村企业家培训体系,完善涉农企业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对乡村企业家合法权益的保护。要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用人才学习特点和要求的培养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积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将先进发展理念、典型发展经验、成功发展模式向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传递扩散。应当及时制定以知识、技能、业绩、贡献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实用人才认定标准,建立不同层级的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分行业提出针对农村实用人才的优惠或扶持政策,激发广大农民的发展创意农业的热情。

要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学历提升行动,重点培养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推介一批乡村振兴优质院校。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创意人才培养力度,推动设立专门面向农民的创意农业技能大赛,选树一批创意农业能工巧匠。实施农业企业家、农村创业创新创意人才培育工程,建设一批农村创业创新创意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吸引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入乡创业,发展创意农业旅游产业。落实乡村人才振兴政策,吸引城市各类人才服务乡村,发展创意农业。

当前,要重视大学生创意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积极构建集实验教学中心、校内外实习基地、科学研究平台“三位一体”的创意农业实践平台。充分利用高校和行业企业的资源,探索不同培养模式和方法,实现创意农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导向、知与行相辅相成、深度融合专业教育、符合创新创意创业人才培养规律、具有鲜明农林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培养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意能力。依托农业大学、高职院校组建“创意农业学院”,搭建“校内外、业内外、国内外”创意农业协同育人大平台,打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通过培养输送高质量人才、转化高水平技术成果,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保障。开设创意农业科研案例课程、创意农业创业案例课程和创意农业运营课程,向学生系统展示教师代表性学术成果,激发学生创意农业科研兴趣,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助力学生放飞创业梦想。围绕创意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以实践育人为核心,将农业创意元素与传统农业相结合,以文化的力量为乡村的发展赋予新动能。要推动实施“创意农业精英培养计划”,加强与国外知名高校互访,深入开展国际平台学术交流,提升科研水平,拓宽国际视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83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