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

永顺老司城世界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2/12/21 16:54:14   

永顺老司城:世界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

年7月5日,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和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联合捆绑的“中国土司遗产”,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8个世界遗产。

土司制度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羁縻”政策。羁縻就是笼络牵制的意思,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府、州,任命当地土著首领为世袭的刺史、知州。到元代正式改为土司。土司又称土官,由中央王朝任命,意在“以土官治土民”,世袭仍是其主要特征。

永顺古为溪州,位于湖南省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的“土司”就是从唐宋之交的五代十国时期彭瑊任溪州刺史时开始的。那时,楚王马殷割据湖南及周边地区,建立楚国。在此之前有一位名叫彭瑊的江西地方将领投奔马殷,曾随马殷征战溪州,建有战功,遂于公元年被封为溪州刺史,辖永顺、保靖、龙山等县,始建溪州彭氏政权。鼎盛时期辖20余州,呈现出“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繁华景象。

老司城遗址在永顺县灵溪镇太平山南麓,自公元年(明洪武二年)设置“永顺军民安抚使司”起,到公元年(清雍正八年)“改土归流”止,它一直是永顺土司的小都城。老司城街区曾建有东、西、南、北四门,城区分内罗城、外罗城。城内街道有正街、左街、右街、河街、紫金街、鱼吐堑、五屯街等,故有“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之誉。土司衙署名金銮殿,今衙署虽废,但遗迹犹存。

永顺老司城衙署遗址陈先枢摄

老司城排水系统陈先枢摄

衙署遗迹的左侧,有彭氏宗祠,系公元年(明万历十九年)永顺宣慰使彭元锦所建。衙署遗址下侧的两个青砖拱洞,一为“凉洞”,一为“热洞”,相传是当年土司夏冬休憩之所。自衙署遗址沿灵溪河东下,有条1公里长的老街,直达祖师殿。祖师殿始建于公元年(后晋天福二年),明代又经重修。殿宇雄伟古朴,正殿宽大,木枋衔接处均无斧凿痕迹,结构别具一格,与皇经台、玉皇阁连成一片,甚为壮观。

祖师殿阁楼陈先枢摄

老司城所在地在彭氏未进驻之前,是土家族部落头人吴著冲的地盘。这里的居民古称为“五溪蛮”。五溪是指沅水的五条支流,即雄溪、横溪、辰溪、酉溪、武溪。老司城就位于五溪的中间地带。“吴著冲”为土家语,意为“狩猎之王”。吴著冲就住在老司城下游4公里的龙潭城。

今日“五溪”已成游览胜地陈先枢摄

相传马殷曾令彭瑊铲除吴著冲,彭瑊便派儿子彭士然前去执行这个任务。彭士然混迹于商人和戏班中,从王村(今芙蓉镇)一直游荡到龙潭城,还学会了当地的语言和风俗。恰逢吴著冲要选驸马了,英俊健硕的彭士然被相中。吴著冲之女见彭士然一表人才,也一见钟情。两人结为夫妻,妻子在丈夫的花言巧语下,很快倒向彭氏一边。二人合谋逼吴著冲退隐,彭士然之父彭瑊顺利入主老司城。

彭瑊被马殷任命为溪州刺史后,对马楚政权言听计从。同时,马殷对彭氏不仅委以重任,而且还仿效汉唐和亲之举,和彭瑊之兄彭结为儿女亲家,即让其子马希范娶彭之女为妻,以增强马楚政权与属地之间的团结。

公元年(后梁开平四年),彭瑊逝世后,其子彭士然接替溪州刺史。彭士然掌权后,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彭士然势力壮大,已控制了20州的地盘。但仍不满足,欲再扩大统治地盘,经常掠夺长沙四境,使长沙地区人民无法从事生产。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马楚国继任国王马希范命部将率兵讨之。彭士然大败。

然而,马希范以德报怨,仍命彭士然为溪州剌史,于会溪坪铸立“溪州铜柱”,勒誓状于其上,以作分疆的标记,使彭士然的政治地位合法化。《溪州铜柱记》记载:“溪州彭士然,世传郡印,家总州兵,布惠立威,识恩知劝,长千万夫。”至此,五溪“蛮”族承认接受马楚政权的管辖,按时晋奉土产方物,以示归顺。这是封建王朝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较为宽松政策的结果。溪州铜柱至今保存完整,因会溪坪修筑水库,移至王村保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溪州铜柱拓片(局部)

一个江西来的彭氏家族,竟然在湘西崇山峻岭中建立了一个延续了余年的小王朝,这与彭氏土司政权效忠中央王朝和在地方施行“德政”不无关系。以明朝的一件事为例。明嘉靖年间,日本“倭寇”侵犯中国东南沿海,公元年(嘉靖三十三年)冬,嘉靖皇帝下令,调派永顺土司彭翼南带领土家族士兵去东南地区作战。命令下达之时,正赶上土家族的新年前夕。正在土司彭翼南犯难之际,有位土家族老人向他提出“赶年”的建议,就是让大家提前一天过年,第二天再出发。彭翼南接受了这个建议,“赶年”过后,立刻带着土家族士兵出发,在战场上奋力冲杀,大败倭寇,被称为“东南战功第一”。从那以后,湘西土家族就有了“赶年”的风俗。“赶年”的风俗,体现了湘西土家族人民赤诚的爱国情怀。

永顺老司城民居陈先枢摄

公元年(清康熙五十二年)所建的德政碑,至今屹立无损。德政碑上有“天性仁厚”“去猛存宽”“节用以恤民膏”等语。从明初以来,与土家族杂处的苗民多次闹事反抗,朝廷曾用武力镇压。以后一直派土司镇守苗疆。到清康熙年间,土司彭泓海坐镇镇竿、五寨等苗寨,他仁厚爱民,以理服人,团结苗族头人,让苗族头人自置自治,深得苗族人民的拥护。

彭泓海退位后,溪州土家、苗、汉各族人民一致要求给彭泓海建立德政碑。石碑背面落有五十八旗三百八十峒头人的姓名,其中有七寨苗,其头人就是苗族。传说,康熙皇帝亲阅奏章,并在奏章上御批“可启”二字。德政碑既成了彭氏土司德政仁政的记录,又成了土家苗汉各族人民团结的象征。

公元年(清雍正六年)雍正皇帝下令“改土归流”,最后一任土司彭肇槐主动献土,向中央和平移交政权。改土归流就是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至此,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宋、元、明、清9个朝代,历时年,世袭28代,共35位刺史或土司的彭氏土司政权宣告结束。(陈先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62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