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芙蓉 >> 芙蓉的繁衍 >> 梅花百合柿子菖蒲皆入画岁朝清供
再过几天便是除夕,家家户户都将家里打扫一新,准备迎接新的一年。对于很多老北京人来说,年前会买点花花草草,摆放在家里。其实,在古代,很多文人雅士都会这样做,而且他们对此有个非常文雅的名词:岁朝清供。明清时期,文人雅士开始大量创作以岁朝清供为题材的画。清代,由于乾隆皇帝的推崇,掀起了画“岁朝清供图”的热潮,这股风潮一直延续至民国。
对于古人来说,不管是摆放一些清供的实物,还是画一幅岁朝清供图,其寓意都是相通的,那就是通过这些花草器物来表达对于新年的祝福。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岁朝清供这种文化逐渐衰落。
如今,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一些传统文化也受到人们的重视。近日,京城的一些公共展厅也适时推出了“岁朝清供”的主题展览。通过这些器物的展示,人们可以了解到,今天人们对于新年的很多祝福方式,其实都能在传统文化中找到呼应。同样,通过了解古人的新春“花语”,也可以为自己营造出不一样的新春语境。
古人迎新春要摆花草器物
三九时节,室外天寒地冻,位于左家庄百灵大厦院内的徐文治瓶花艺术中心,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水仙、南天竹正欢天喜地的生长,茶几案头上,古旧容器里的梅花、海棠以及牡丹次第开放,这些迹象似乎在告诉人们,春天已经悄然到来。
这里正在举办“瓶花与中国传统节日系列展”之“岁朝清供”主题展,瓶花艺术中心负责人徐文治,通过瓶花、古画以及器物,向观众展示了岁朝清供的历史与演进。
徐文治说,岁朝清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岁朝即正月初一,一岁之始,古人称之为元旦,而清供多指人们在案头的陈设,比如瓶花、瓜果之类。清供并非岁朝才有,它是随着时令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内容。
关于“清供”的概念,很早就有了。清供的起源可上溯至远古的祭祀礼仪,为了表达对自然、祖先的敬畏,并达到祈福消灾的目的,古人常将珍贵之物用来祭祀,这便是清供的原型。
魏晋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里对新年时的一些习俗就有记载。
文章首先提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可见,现在人们大年初一放鞭炮,是有着悠久传统的。
在大年初一这天,古人还有哪些必不可少的仪式呢?“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意思是说,全家老小端正穿戴,依次拜贺新岁,敬奉椒柏酒,喝桃汤水。
为何要喝椒柏酒?《四民月令》说:椒是玉衡星的精灵,吃了能使人年轻耐老。柏是一种仙药,有长寿之意。这两种吉祥之物放在一起,不失为新春最美好的祝福。
当然,在这本书里,还记录了后来人们非常熟悉的祈福器物——桃符。“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明清时期,随着花卉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文人雅士喜欢在案头摆上古瓶古盆,插上时令花草,再配以吉祥的器物,以表达迎春祈福的美好愿望。比如,他们会添置天竹、腊梅、水仙、柏枝等花草,或摆于几案之上,或插于古瓶之中,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明代《北京岁华记》中提到,北京过年的时候,要用松树枝、柏树枝加上芝麻杆,挂在房檐下,取步步高升之意。在南方,则用冬青叶、柏树枝,扎成小把,沿街叫卖。这些用来做什么呢?插年饭,就是插在供祖先的年饭里。“不管过去的椒柏酒,还是这些柏树枝,其实都是取长寿之意。”
清代之后,不少文人雅士还保留有这种习惯。汪曾祺《岁朝清供》一文就提到他自己曾经做过的“岁朝清供”:
我家旧园有腊梅四株,主干粗如汤碗,近春节时,繁花满树。这几棵腊梅磬口檀心,本来是名贵的,但是我们那里重白心而轻檀心,称白心者为“冰心”,而给檀心的起一个不好听的名字:“狗心”。我觉得狗心腊梅也很好看。初一一早,我就爬上树去,选择一大枝——要枝子好看,花蕾多的,拗折下来——腊梅枝脆,极易折,插在大胆瓶里。这枝腊梅高可三尺,很壮观。天竹我们家也有一棵,在园西墙角。不知道为什么总是长不大,细弱伶仃,结果也少。我不忍心多折,只是剪两三穗,插进胆瓶,为腊梅增色而已。
汪曾祺还写道,老北京人在过节时,非常注重摆放“清供”的习惯,即便不富裕,也会把家里打扮一新:
穷家过年,也要有一点颜色。很多人家养一盆青蒜。这也算代替水仙了吧。或用大萝卜一个,削去尾,挖去肉,空壳内种蒜,铁丝为箍,以线挂在朝阳的窗下,蒜叶碧绿,萝卜皮通红,萝卜缨翻卷上来,也颇悦目。
乾隆爱画“岁朝清供图”
除了实际生活中的清供陈设,文人雅士还将这些清供入画,谓之岁朝图。徐文治说,目前能看到最早的岁朝图,就是明宪宗朱见深创作于成化十七年(年)的《岁朝佳兆图》。他也将这幅图放在了展厅,“当然它是复制品,真品在故宫博物院。”
这幅画并不大,仔细观赏,画面以钟馗为描绘对象,在作品右上方有“画图今日来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的御题。画中的钟馗一手持着如意,一手扶在小鬼的肩上。钟馗眼神犀利地盯着飞来的蝙蝠,而小鬼手里捧着盛有柿子和柏树枝的托盘。这是有着很多吉祥寓意的画面:如意与柏枝、柿子,意味着“百事如意”,而钟馗抬头见蝙蝠,意味着抬头见福。
展厅里,徐文治在这幅画的周围还配以古朴的花瓶和时令的花材,新年的气息扑面而来。
徐文治特意提到,目前能看到的明代早期,甚至宋元代时代的岁朝图,大部分都存在真伪问题,“已经有学者研究,这些岁朝图,实际是乾隆时期的伪品。因为乾隆皇帝特别喜欢画岁朝图,他每年要画一张,现在能统计的大约有十七张。这也带动了大臣进奉岁朝图的风气,没有怎么办?只好造假。”
因为乾隆皇帝的喜好,“岁朝图”在书画领域非常盛行,很多画家也以清供入画,并辅以诗文,使之成为图文并茂的文人画。
在这些岁朝清供图中,通过画家的巧妙组合,以谐音取意,传达出吉祥的寓意。如想要表达“岁岁平安”的祝福,一般会选取花瓶、稻穗、嘉禾等;想要表达“福气”,则选取佛手、香橼、蝙蝠等;想要表达“长寿”可选寿石、月季、菊花、松柏、蟠桃等;想要表达“多子多孙”可绘石榴、葡萄、葫芦等;想要表达“富贵荣华”多用牡丹、芙蓉、桂花等。
一直到清代末期甚至民国时期,画家还热衷岁朝清供图,比如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孔小瑜等。吴昌硕几乎每年都画《岁朝清供图》,有意思的是,吴昌硕的清供图,很少有牡丹,他在《缶庐别存》中有一段话披露了其用意,文曰:“己丑除夕,闭门守岁,呵冻作画自娱。凡岁朝图多画牡丹,以富贵名也。予穷居海上,一官如虱,富贵花必不相称,故写梅取有出世姿,写菊取有傲霜骨,读书短檠,我家长物也,此是缶庐中冷淡生活。”
这些清供画,浓缩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雅趣,表达的又是民间最朴素的新年愿望,雅俗共赏,受到人们欢迎。
唐花技术令明清京城鲜花繁盛
不同的时代,岁朝清供图中的内容也不一样。因此,从岁朝清供图,也能看到当时社会风俗的变化。
从道光年间的一幅《岁朝图》中,画中的瓶子里除了插梅花、百合、柿子外,还有一种非常少见的植物:菖蒲。梅花是过年时候应季的节物,而柿子和百合谐音是百事如意,是源远流长的传承。那么菖蒲背后蕴含什么呢?这里有一个典故,据说当年汉武帝梦见有个老人,告诉他吃九节菖蒲可以长寿升仙,人们后来又把菖蒲放在案头,说它的露水可以洗眼,可以明目,而且还有很特殊的香味。渐渐的菖蒲成了文人案头的清供,画家会在过年的时候把它画出来。
徐文治说,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值得注意。明清时期,梅花、山茶、牡丹、水仙、海棠、玉兰,在过年时都可插,但是这些植物,冬天在北京都没法开花。古人把这种反季节的花叫做唐花,它就是温室栽培技术。
唐花在唐就已出现,武则天怒贬牡丹的传说中,腊八百花布苑,就是最典型的唐花技术。南宋周密写了一本《齐东野语》,在“马塍艺花”条提到了唐花技术:找一个比较封闭的房子,用纸把它封起来。“凿地为坎,绠竹置花其上”,就是把花放在绠竹上面。“粪以牛溲硫磺”,用牛粪或者马粪让它发酵,发酵的时候自然就热了,温度就高了,然后“置沸汤于坎中”,就是把滚烫的水放在坎中。经过汤气熏蒸,一个晚上,花就开放了。
元明清时期,作为都城,北京的花市非常繁盛,唐花技术已经非常发达,草桥的牡丹“十月中旬已进御矣”。徐文治说,对比更多唐花史料,就会发现哪里有皇宫,哪里就有这种技术,因为这些花是要供给宫里的,普通老百姓用不起这样的东西。
顾禄的《清嘉录》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它讲述了清朝时苏州唐花技术的由来。乾隆庚子春(年),乾隆皇帝南巡,初春时节,江南找不到鲜花。当时有个叫陈维秀的人,善植花木,于是,他仿造京城“窨窖熏花法”,很快培养出了碧桃、牡丹等鲜花。
到了晚清,唐花技术非常发达,基本上每个王府里都有自己的花房。恭亲王奕、贝勒奕绘、顾太清等写了很多关于唐花的诗。由此可见,清代乾隆年间,岁朝清供图的兴盛,与唐花的大规模出现有莫大关系。清代中后期,岁朝清供图所表达的寓意也更加丰富。比如,在岁朝清供图中,画上海棠、玉兰以及牡丹,就寓意“玉堂富贵”;画中加上罄,寓意吉庆有余;画中加上旗帜以及小孩放的炮仗,寓意旗开得胜。
清代宫廷画家邹一桂画了一幅有趣的画,花瓶中插柏树枝、稻谷,从地下向瓶子上爬着四只螃蟹,款题四海升平。“邹一桂是江苏无锡人,江浙一带,‘蟹’发‘海’的音,四只螃蟹,寓意着四海升平。”
过春节能和古人一样雅致
徐文治说,岁朝清供图,从花的摆放和寓意上,更多的时候是“讨口彩”。而这次“岁朝清供”的主题展览,本质也是“讨口彩”。
徐文治将展厅分出一块块相对独立的空间,在案头放着古朴的“韩瓶”(韩瓶是一种流行于南宋和元朝时期的陶瓶,相传这种陶罐是南宋名将韩世忠手下士兵装水用的器皿,因此得名韩瓶),插上梅花、牡丹、海棠等,背后还挂着相应的岁朝清供图,喜庆的氛围笼罩着每一个角落。
最具特色的是,他在展厅设计了一张“供桌”,“年节每家都要设立祖宗牌位,都要拜一拜。”徐文治也沿袭了这个理念,在展厅摆了一个佛堂,旁边放着被称为“三多”的水果:石榴,多子;佛手,多福;桃子,多寿。另外,里面还放着金桔、火龙果以及花生瓜子等物品,“火龙果寓意红红火火,花生、瓜子,寓意子孙绵延。”
徐文治举办这个展览的目的,是通过岁朝清供具体的陈设,希望能够让人们多了解传统文化,提供给大家一个范本,“原来我们家可以这样摆!”
除了岁朝清供,徐文治在年还推出了端午、七夕的主题瓶花展,在这一系列展览的背后,他有个更深远的目的: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观众通过展览发现,原来古人的生活与我们当下的日常生活是有关系的。这样,传统文化才能活起来。”
徐文治将这一系列展览概括为“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化”。虽然听起来似乎非常“宏大”,其实做起来非常简单。
比如,春节的时候,家里放一盆牡丹,一盆海棠,再插上一只玉兰,“这就是玉堂富贵,就有了吉祥的口彩,过年也有了文雅的乐趣。”
徐文治说,只要人们能发挥奇思妙想,在单调的日常生活中,就能玩出各种花样的“岁朝清供”。他在展厅进门的地方,摆了一个木斗,里面插了一盆花,还放着金桔。问及这处“清供”表达的寓意,他笑开了花:“这就是‘日进斗金’啊!”
在传统文化中,岁朝清供不管是画画,还是摆放实物,其实质就是为过年讨个吉利的“口彩”,现代人完全可以利用起来。“你可以把‘岁朝清供’展示地非常文雅;也可以简单做个盆景,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不管如何,自己玩得开心,而且在无形中,不是也将传统文化传播出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