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

涉江采芙蓉课堂实录

发布时间:2022/7/12 14:01:51   
中科白癜风公益活动 http://nb.ifeng.com/a/20171215/6230550_0.shtml

《涉江采芙蓉》课堂实录

费明富/河南省潢川高中

师:(投影呈现《长干曲》原诗)有位著名文学评论家,他叫谢冕先生,曾经这样谈过自己鉴赏诗歌的经历与感受:“我第一次读崔颢的一首《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像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这一首诗只有20个字:‘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不作任何描写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女子的自语,或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像,得到了显现。这是想像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以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今天,我们就在谢老的示范下一起走进《涉江采芙蓉》的意境。

师:早读要求背诵了这首诗,现在请第二、三排同学齐声背诵。

生:(二、三排同学齐声背诵)

师:这首诗有八句,每句五言,它是不是五言律诗?

生:(齐声)不是!

师:为什么?

生:(部分同学)中间四句没有对仗。

师:这是古体诗。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古体诗。先看前两句,怎么理解呢?

生:(学生吞吞吐吐,勉强直译诗句)我走入江水之中,去采撷那艳丽的荷花,生有兰草的沼泽地到处是芳草。

师:这样的说法合乎常情常理吗?(继续启发到)第三句是紧承这两句中的哪几个字来写?中间为何要间入“兰泽多芳草”?“多芳草”意味着怎样的物候特征?

生1:有些别扭。

生2:紧承“采芙蓉”。

生3:意味着已经是暮春或夏初的时令。

师:诗歌的语言,有时为了形式的需要而变序。这两句本来应先说“兰泽多芳草”而后说“涉江采芙蓉”。前一句交代地点、环境和时令特点,后一句交代事件。其中“泽”书上注释为沼泽地,为师的我看到很不舒服,因为提到“沼泽地”,我总会联想到泥淖、陷入、沉沦、挣扎甚或死亡。其实,它现在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让我们联想到原始生态之美。

生:(几乎同时说出)湿地。

师:是的。(老师边说便用投影呈现湿地图片)我们现在欣赏几处湿地。(只见这些夏季湿地,多有一条河流从中蜿蜒而过,其上芳草隐隐,杂花烂漫!)同学们,请借助这些图片,将“兰泽多芳草,涉江采芙蓉”用描写的语言扩展一下。

生:长有兰草的湿地,一条河流在其间蜿蜒而过,两岸芳草萋萋,水中的荷花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也有袅娜地开着的,我兴致勃勃地走向水中,去采撷那清新的荷花。

师:很好。这位同学借鉴了哪篇课文关于荷花的描写?

生:朱自清《荷塘月色》。

师:很好,下面看“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生:这两句写的是我的心理活动,采撷荷花,本是要赠送人的,但是采撷之后似乎才发现要送花的人不在身边,而在遥远的异地。

师:采用什么句式表达?

生:(一时茫然,之后说)设问句式。

师:设问,自问自答,自言自语,可见境况孤冷;而孤冷的境况又曲折表达了什么感情呢?

生: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师:理解这两句要务求深刻,不能止于境况孤冷。下面看“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请观察一下这两句的特点。(等待学生观察,之后启发道)前句叙事,后句写景,其中景物既是事件主体所见,也是其所感,即景语也是情语。这是典型的寓情于景的写法。古诗中类似这样写法的诗句,能举出一例吗?

生1: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生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师:很好,这都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它们的特点都是先叙事后写景。必修1中《沁园春·长沙》也有一例。

生: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其中的景语,是“看”的对象,也是看者内在情感的外化。下期我们学习白居易《琵琶行》,其中还有这样的诗句: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怎样感受其中的景情关系呢?

生:前一句交代人物的境况,后一句委婉抒发这种境况里的情感体验。(老师插话,提醒以文本为例)如我回望故乡,故乡不可见,但见眼前道路通向遥远的他方,内心难免有种不知目标在哪里的茫然。

师:具体说,是失落是怅然,是尴尬也是茫然,是孤冷更是无助……总之内涵深厚,愈品愈浓。

再譬如岑参不直接说“送君去”时的心情多么凄冷多么渺茫,只是以“雪满天山路”出之,而将包括凄冷迷惘在内的复杂感受藏于其间,含蓄蕴藉。

若有诗句,有本诗一二句的变序,又有这里的寓情于景,该如何鉴赏呢?

(学生茫然,老师启示)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师:这里哪句叙事,哪句写景,变换一下顺序,是否理解起来更自然啊?

生:是的。“杨花落尽子规啼”是“闻道龙标过五溪”之时的特殊心情的物化,是典型的寓情于景,表达的是听说友人行程之后的痛心疾首和十分悲伤的心情。

师:诗句是跳跃的,但总有规律可循。把握这样的规律更有利于我们走入诗歌的意境。最后两句呢?

生:这两句较为直白,是说乡愁依旧,会终其一生直至死去。

师:诗歌的直白,不是白开水,其实它是味淡而意浓,其间诗人的沉郁已经无以复加了。当然对于这样的苍凉沉郁之情,我想,你们这些年轻的孩子,真的能感知吗?

生:(纷纷点头)能感知。

师:“还顾”全诗,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生:采芙蓉,望旧乡。

师:哪是本诗的主体?

生:望旧乡。

师:那写采芙蓉有何用意?

生:用以起兴:自然引出望故乡。

师:我们学习起兴手法,不是最终目的。我们要能借助这种手法,感受古人的情感与生产生活的密切相关,体验诗歌的生活之美。这里我们复习一下前几节课的有关内容。先想想《诗经·卫风·氓》中的起兴。

生:诗人用“桑”起兴。

师:想象一下,桑与氓妻生产生活的关系。(继续启发)氓妻母家是干什么?

生:她家制丝,养蚕,自然要种桑。

师:桑,在氓妻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所以氓妻能从中悟到人生,而读者藉此悟到氓妻先前的生活,桑不仅是用来起兴,还含有氓妻对往昔生活的眷顾之情,从而感受诗歌中的生活之美。再想想《采薇》。

生:战士采薇,思念故乡的情丝不觉被触发,情感外泄。

师:它和《涉江采芙蓉》主题有着怎样的异同?

生:都有对故园的思念,但是《采薇》还有更加深广的内涵,即对战争的控诉和爱国的表达。

师:诗歌中的景语,往往是我们鉴赏诗歌的重点,也是高考鉴赏的高频考点。我们刚才已经详细鉴赏了“长路漫浩浩”。还有一处景语,我们需要再“还顾”。这处景语是?

生:兰泽多芳草。

师:“多芳草”,透示着自然的生机无限,有句诗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这“天涯何处无芳草”是“多芳草”的反问句式的表达,这词句透示着词人浓郁的伤春情怀。那本篇诗歌中的“多芳草”是否也如此?

生:是的。此处乐景,反衬后边的哀情,是乐景衬哀情。

师:准确说,是貌似乐景,因为其间藏有伤情,春天来了,春天又去了,其间难免有思念故园的情感产生,但是诗人没有写。到了暮春或初夏,诗人思念故园的情感不断郁积,疯长的“芳草”便是明证。套用白居易的诗句,可谓“萋萋故园情”啊!

这首早期的无名诗歌,却真的很有名气,它营造意境有画意之美,更有情感之韵,其间多种技法运用老道娴熟,以至不深味而误以为其过于直白。这样的好诗,我们自然要深品细读。

语文教学与智力开发

这节课是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年度校本教研专项研究立项课题《高中语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大会上费老师执教的研究课。看到这个课例,我感觉最想谈谈的是其教学中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全方位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71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