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

现代诗词赏析游潮阳灵山寺

发布时间:2024/8/3 11:18:03   

现代诗词赏析

游潮阳灵山寺

█麦伟锋

古刹灵山老树盘,

梵音缭绕向云端。寺门未入心先静,

世事无争路自宽。唐井万年泉水冽,

荔园千果桂香漫。信兰厅上信兰客,

道迹贤踪尽佛颜。

《游潮阳灵山寺》赏析

█余鑫浩

辛丑初冬,十分荣幸,与麦伟锋先生一行数人,同游潮阳千年古刹-灵山寺,同时拜会了书法家、诗人林桂强先生。

伟锋麦君在繁忙公务之余作诗不辍,是全球汉诗总会会员,汕头岭海诗社社员,潮洲诗社社员,饶风诗社理事。作品发表于各级报刊。其对诗词写作十分执勤,二十多年来从未辍笔,写下的作品不计其数,数量与意境并重,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同时,他还发挥其音律方面的天赋与特长,创作了许多歌颂美丽家乡,宣传地方风情物产的潮语歌曲,登台演唱,脍炙人口。满含对家乡浓浓的热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史源远流长,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近体诗词有严格的音律规范,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讲究。清初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曾尽诉填词之“苦”,“字字在声音律法之中,言言无扦格拘挛之苦,如莲花生在火上,仙叟弈于桔中,始为盘根错节之才,八面玲珑之笔”。现代诗人闻一多先生也打过一个著名的比喻:戴着镣铐跳舞。他在《诗的格律》一文中说:“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格律的缚束。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伟锋诗长正是这样,凭借对格律的精深研究和娴熟运用,长期担任《华风诗词》编委,其多首作品收录于《天湖山诗苑》、《岭海诗词》、《潮州诗词》等诗集,屡获“中华诗词有奖征集大赛”、“四海杯”、“三亚杯”等全国及地区性诗赛大奖。于诗词来说,我属于初学,尚未完全入门。与他相识这段期间,我数次请他指导,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我讲了许多诗词创作理论方法及易犯错失,可谓是倾囊相授。同时为我斧正不少诗作,拓宽了学习的思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麦先生严谨求实的研究精神,广阔的视野,是我学习的楷模;饱满的创作热情、层出不穷的创作灵感,鼓励着我在文学和诗词创作的路上坚定前行;豁达开阔的人生态度,乐于助人的处事风格,使人折服。

灵山寺,位于广东汕头市潮阳铜盂龙山湾,素有“道迹贤踪”的美誉。由大颠禅师创建于唐代。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相传在任期间,曾两次与大颠祖师互访晤谈。同年10月,即将赴任袁州时,又一次专程到灵山寺辞行,因与大颠祖师未遇,于是脱下官袍,赠给大颠祖师作留念。后人就在此建“留衣亭”,留下一段儒释佳话。相传尚书孟简作《韩愈别传》记录此事,宋欧阳修曾跋其后。

是日游寺,当夜即见伟锋诗长篇前诗作。首联诗人直抒胸臆,用古、老、盘三字既写灵山寺山门前之景,又点出寺之历史悠久。再由视觉转为听觉,暗中蕴藏梵音的无边法力,从而转入颔联的抒情与写理。颈联尾联则景随步移,选取了当天游览的重要景点及景物入诗,又与游览次序一一对应,可见诗人诗思丰盈,看似顺手拈来,却条理分明,步步递进。全诗佳句频出,笔者与诗人同游,所见景物相同,但诗人却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首七律,没有经年写诗的积累,没有丰富的阅历,是不可能做到的。

初读上诗,容易被丰富的景物带着走,似乎也游了灵山寺一番。然而细细咀嚼,颔联无论从写理、气势、炼字,均十分精彩,可为全诗之眼。苏轼《僧清顺新作垂云亭》诗中有“天公争向背,诗眼巧增损”一说,以下试按这三个方面,谈一谈读诗所得。

1、以佛理来说,佛家修行讲究“明心见性”。佛教传入中国后,隋唐时期形成了众多流派,各宗各派都从儒道两家中汲取养分和智慧,其中禅宗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与佛教有关的成语不胜枚举。唐朝便有“心空及第归”这样的诗句。布袋和尚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更是禅、景、理三位一体。“寺门未入心先静”一句看似夸张,但对于心中有佛之人,并不夸张。《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北宋法演禅师偈“东望西耶尼,面南看北斗”,笔者以为足可媲美“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甚至更加巧妙、精妙。“丈夫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各人境遇不同、经历各异,感悟自然会有深浅。诗人对佛学、佛教、禅宗公案必定有一番研读积累,方有此句。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一诗可谓空之绝唱。然而诗佛为世事所扰时,有时也发一些的吟叹,其《叹白发》中写道:“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反观诗人此句,却能一语中的,不用多余的铺陈,也没有无明的扰叹。后来我曾在浏览祖师塔照片时,写下联句:“金丝三束奉师祖,清香一片寄佛心。”感觉既不工整,意境上也逊色不少。读诗长此联,如饮禅茶,“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又蕴“古镜不磨还自照”之意,可谓妙极。

2、从气势来说,寺门未入心先静,世事无争路自宽。简单的14个字,足让人领悟半生。老子道德经有云,为而不争;又云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争。世事无争既是与世无争,又不全是与世无争。佛常说的是“放下”,无争,是放下,却也不全是放下,似乎该得的还是会得到,该得到的也不用争,争也争不来。语得“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之妙,但比之尤显贴切且优美。苏轼《初到黄州》颔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沈与求《舟过荻塘》颔联“落日一篙桃叶浪,薰风十里藕花香。”虽不言佛,甚觉皆具同工之美。

3、从炼字来说,“寺门未入心先静”一句,是长期作诗与人生丰富经历的油然而生。对于极致的诗句,自古便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之说,这不是毫无道理的。然而要对出下句“世事无争路自宽”就不那么容易了。正如前文所述,诗人如果没有“玉壶冰心”,没有大公无私的精神,没有“吃亏是福”的体悟,是写不出这样的句子的。甚者,此句与林和靖《省心录》中句:“人胜我无害,彼无蓄怨之心;我胜人非福,恐有不测之祸。”足可互文!不正极称“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乎?

后学一隅之见,以蠡测海,权当抛砖引玉。谬解之处,敬请方家指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71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