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芙蓉 >> 芙蓉的繁衍 >> 屡试不第的落魄诗人,登高时百感交集写下一
十年寒窗田舍郎,一朝折桂天子堂,可以说科举取士是封建社会寒门子弟踏入上流社会的最主要的出路,千百年来无数学子前赴后继地走向科举的道路。
但科举这条路并不好走,特别是在“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还要看后台背景的唐朝科举,有些寒门士子的科举之路更是坎坷,今天要讲的主角高蟾就是其中一位。
高蟾生卒年不详,人生经历也不甚清晰,大概活跃在唐懿宗和唐僖宗统治时期,也就是日薄西山、江河日下、民不聊生的晚唐时期,
高蟾出身寒门,从小刻苦学习,立志读书改变命运,但是他科举之路真是一言难尽,举步维艰呀。“十年场屋,未得一第,自伤运蹇”,说的就是高蟾的科举之路。他从公元年开始不断应试,屡考屡落榜,连续应试十年,还是以“名落孙山”收场。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毕竟唐朝科举其实还是众权贵的名利场,一个学子如果没有后台没有背景,想要科举及第是比较困难的。
高蟾又是一个非常有气节的人,曾有人千金资助他考试,他都以无功不受禄的理由给拒绝了,所以高蟾在落地之后写过不少好诗来表达内心愤懑的心情。
有一次落第后,高蟾就爬上考院墙壁并挥笔写下“冰柱数条搘白日,天门几扇锁明时?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的诗句,字里行间都流露对科举黑暗、不公平的抱怨。
抱怨之后能怎么办?既然改变不了科举规则,那么就得改变自己去适应科举规则,毕竟科举这条路还是要走。
高蟾素有诗才,想了很久,还是要走干谒之路。高蟾给礼部高侍郎赋赠了一首诗道: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高侍郎有感于高蟾诗才,也真正想帮助他了,向自己同僚传阅他的诗文,并极力举荐。
就这样,考了很久的高蟾,终于在乾符三年才登进士第,踏上了仕途,最后还做到了御史中丞这较高的官职。
高蟾出身寒门又屡试不第,还生活在在风雨飘摇的晚唐,其中经历酸楚自然必不可少。所以他诗歌多是描写“下第”后的悲愤、落榜之后的痛苦,包含的都是感怀、愤懑、悲伤情绪,这也形成了高蟾独特的“落榜”诗风,诗歌格调上虽然有不足之处,但对后来文人创作有所影响,并且也有佳作名篇传世。
譬如高蟾的一首婉转沉著、感慨遥深的登高诗《金陵晚望》就是一首传世佳作,后世文人对该诗多有引用。
金陵晚望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这首诗据说也是他落榜在金陵城登高远眺时所写,诗中追昔抚今,想象奇特,末二句更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让人一读难忘。
-诗文赏析-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开篇两句写“晚望”金陵的景色,此时正是晚秋之际,金陵城笼罩在日落之中,游云也在苍翠的山顶飘动,所见所闻,自是一派萧瑟忧愁之感。
浮云归于暮山,将是白日的结束,落日悬浮于秋声,亦是一年的残景。李白有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何况是在这“逢秋悲寂寥”的秋天,自己又屡试不第,经历坎坷,诗人内心忧戚必然满腔。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在这种环境下,待得久了,想的事就越多,就越想越伤心,这种伤感之情,不是当事人,很难有所体会,自己也是说不清道不明,只是堵在心头。
这个世上有那么多丹青名家,可画艺再高超,也无法描绘我内心的悲伤之万一。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再牛逼的肖邦也弹不出老子的悲伤。
至于这里具体的伤心之事,作者并没有明确说,要靠读者去体会,相信只要有一定经历的人,再去读这句诗,很容易就感受到诗中那倍感苦恼却无能为力的感觉。
所以高蟾这一首读来百感交集的佳作,你喜欢吗?
-END-
图片来源网络
阅读往期文章
唐朝二流诗人,写下一首一流边塞诗,怨气十足却备受好评诗的魅力有多大,武则天一首诗感动李治,从尼姑开始逆袭每天诗词故事,欢迎点赞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