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卓语01艳压群芳的荒谬红楼女性就像群花之国,薛宝钗一直被视为艳压群芳的杜丹。因为她抽到过牡丹花签啊。拥钗派对此津津乐道,可是仔细去品读原著,荒谬甚多:1、宝钗历来不爱花儿、粉儿,衣物素净,居处清冷。蘅芜苑里花木全无,如雪洞一般,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她的世界里,从来没有花的影子。牡丹被誉为花中之王,既然为王,应被众花围绕。那么,一个生活里跟花无缘的人怎么当花王?此王是孤家寡人吗?2、她姓薛,喻雪,且和“金”字特别有缘。金是克木的,雪是湮灭一切花木生机的。她的生命特质都用来残害花儿。3、牡丹喻女人,主要含义是艳丽、浓情,可这些都是宝钗极力反对的东西,她推崇寡淡无情。4、若说胖而形似,当宝玉把她比作杨妃时,她却勃然大怒。别人的花都是自己心头所爱,怎么宝钗的花,偏偏是她讨厌的东西呢?5、如果说牡丹用来象征富贵和艳压群芳,用给她就更不对了。贾府的富贵花王明明是元春,宝钗心安理得的受用牡丹,是不是有僭越之嫌啊?况且,作者给元春的象征是石榴花,一种极其接地气的平凡小花,没有任何高贵寓意,这如何解释呢?可见,用大众视角、民俗寓意来解读这些花语,都是错误的!6、拥钗派说,我们有冷香丸啊。拜托,且不说冷香丸是伪劣包装、虚假宣传,即便真有其事,也没有一朵活生生的花属于宝钗啊!冷香丸用花蕊制成,她在吃花害花好吗!7、众人之花在书里都有实物对应,唯有牡丹,整个大观园从没种植过。这让宝钗往哪里站呢?8、红楼之美全在于大观园。而大观园是以苏州园林中为原型的。据考证,曹雪芹幼年就在拙政园住过。所以,红楼的花语一定要运用园林文化去解读。园林文化里特别推崇荷花,去过苏州园林的人都知道,不用多解释了。相反,牡丹常有艳俗之嫌,很多园林都没它的影子。.............还有很多理由,不想说了。总之,希望读者们不要再亵渎牡丹了!尽管曹雪芹不怎么喜欢牡丹,可也没打算用牡丹来比喻她。若论人品品格,她配不上任何花,只有她院子里的藤萝,跟她最合适。02花签的作用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给她牡丹花签?为了暗示她怎么欺负黛玉啊!63回宝玉生日夜宴,众人抽的花签并不代表品性,跟人物品格大多相悖,绝非人物评价,而是用来暗示命运的。关于这个问题,有几个明显的反证:1、香菱抽到并蒂花。她的品性和命运,实在无一处适合并蒂花,不多解释了。2、湘云抽到海棠。海棠称为解语花,用于爱人之间的心灵默契。而湘云神经大条,就像分给她的小戏子大花面一样,是武将作风,最不擅长的就是风花雪月。大观园里很多女子都可以跟海棠有些许挂钩,偏偏湘云挂不上钩,偏偏是她抽中海棠。3、李纨抽到梅花。梅花的文化含义是孤芳自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一身傲骨。李纨不是这种人,而且她讨厌梅花性格的人(妙玉)。4、探春抽到杏花。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她是有大格局,大气象的女子,具有秋日的成熟和凛冽,一如阔朗的秋爽斋。娇小的杏花,春日的娇艳簇拥,都不符合探春秉性。所以,你要硬说抽到什么花,就是什么品性,那就很荒谬了!抽到什么花不重要,而是上面的诗歌内容很重要!每个花签来源于一首诗词,而那首诗词,勾画出抽花者本人的人生和命运。03花签真相宴席参加者共有16人,有8人抽到了花签,正好占一半。得签顺序是:宝钗、探春、李纨、湘云、麝月、香菱、黛玉、袭人。这个名单看似贵贱夹杂,好似无序,实则大有深意!请注意,麝月抽到了“韶华胜极”,诗云“开到荼縻花事了”,注云:“在席各饮三杯送春。”——到麝月就春尽了,众人送春。这是个很深刻的寓意,就是说麝月是花季的分水岭。抽签在麝月之前的,都算占得春日花时,算是幸运者;抽在麝月之后的,是春尽后的,是灾难下的炮灰!不仅如此,就连幸运程度和炮灰值,都有排序。此次盛宴其实是一场告别,接下来小说就直转急下,全部是离别和死亡的故事。贾府在被官方治罪之前,就要经历人祸风暴,很多人将见到命运结局。抄检大观园只是个前奏,是王氏集团全面掌控贾府的象征。进入王氏天下后,宝钗会越来越得意,恰如她最后一首诗作。多年筹谋,胜在一朝,宝玉这个金龟婿快到手了!她何止是幸运,还借助风暴展开了拳脚,终于扬眉吐气了。所以,她排在第一号,牡丹花是就是这个意思,是指命运,是得势的象征。宝钗这个花签。诗曰:任是无情也动人。诗句出自罗隐的《牡丹花》:似共东风利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浓华过此身!首先,这里出现了很多熟悉字眼:东风、芙蓉。这两个词汇,在多人花签里反复出现。比对一下就知道了,芙蓉是黛玉,东风是指当权者,也就是王夫人。此外,还有芍药。那是指湘云。就在抽花签这天白天,她刚刚醉卧芍药丛。1、似共东风利有因——人家牡丹,才是东风的宠儿啊!东风就是王夫人。2、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本是赞美牡丹的。说牡丹即便不是人类,也能打动人心。“无情”值得解释一下,不是薄情的意思。它是佛教用语,一切众生分为有情和无情两类,简单说就是动物以上的称有情,植物矿物称无情。请注意,历史上赞美牡丹花的诗词多不胜数,作者偏偏选这首,赞美中还带着讽刺——即便不是人!如果作者真有意让她艳冠群芳,难道不应该用“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吗?3、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宝钗这位宠儿一来,黛玉便无立足之地,而湘云傻啦吧唧的追随宝钗,甘心做她的小跟班。4、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浓华过此身——这里有个典故,韩弘是中唐时期的风云人物,一家出了三个节度使,官至中书令。晚年归隐长安,他很不喜欢牡丹(长安盛行牡丹),看见有牡丹,就立刻除掉。罗隐原诗,感叹牡丹被辜负了。而曹雪芹用在此处,暗示宝钗尽管婚姻成功,却白费心机。宝玉就是韩令!宝钗将被辜负终身。作者选此诗的重点,在于凸现她在王氏天下里的得意洋洋,以及用这一句来暗示黛玉命运。正是她,令黛玉无立足之处。不仅是她,几乎所有人的花签诗词里,都含有黛玉命运的暗示。所以,当夜的花签是个整体,不可割裂来看,并非一签对应一人那么简单。而是所有花签,全部围绕芙蓉的命运展开。就像一部交响乐,每支签是一部乐器,合在一起演奏出共同的曲谱:芙蓉女儿诔!这是因为,第一女主黛玉的生命,已经快走到尽头。这场夜宴,实际是一场花神告别会。#红楼梦精解#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9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