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优质课教学设计铜川市一中李亮教学目标:一、感知层次:1、了解五言诗和《古诗十九首》的内蕴。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二、感受层次:诗歌的多重视角(多样解读)。三、感悟层次:以《涉江采芙蓉》为代表让学生进一步的感受、体会《古诗十九首》的质朴自然、意味隽永、温厚缠绵的特点。教学重点:抓住诗歌的意象,运用想象和联想解读诗歌的多重视角。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领会诗歌情感表达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温厚缠绵的特点。教学设想:1、教具:多媒体。2、教法:诵读法、赏析法、比较法。3、教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板书标题)《涉江采芙蓉》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诗经、楚辞、汉赋,一直到清代的纳兰容若、龚自珍,这样一个长长的诗歌的河流里,五言诗的出场,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五言诗达到成熟,是一个朝代的终结。(这个朝代应该是哪个朝代?)(幻灯片)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正是汉代,五言诗经过数百年自在自为的发展,终于脱离了缘事而发以叙事为主,从属音乐歌舞的民间歌谣、乐府歌辞阶段,而跃进到重在个人抒情述志、具有独立语言艺术特点的文人创作轨道。二、诵读感知,步入文本。1、学生自由诵读这首诗,初步感知内容,疏通文意。注意诗歌的节奏和停顿。2、学生齐读。(注意题目)三、任务驱动,深入文本《古诗十九首》中的十九首诗均以句首标题,其实也就等于没有标题。(一)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给这首诗命个题目。(为什么命这个题目?)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点评补充。“望乡”宁静优雅的江南水乡,是能让人静静地抚平伤口的地方,是可以让人远离纷争的港湾。故乡是一支难忘的歌!“离人”“离人无语月无声”“伤芙蓉”“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忧思”忧思如春水,如小草,它漫无边际、无了无休地弥漫。“离怅”离别,写实;怅然,意会。有国画的写意。这首诗没有华美的词藻,也没有难理解的字词,学生对内容的把握相对准确,正是因为它语言的质朴自然。(板书)质朴自然(二)诗歌的多重理解(从意象入手)芙蓉、莲、荷花三个名称的比较(幻灯片)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芙蓉女儿诔》芙蓉——夫容(如果抒情主人公是一位多情的女子,我们应该怎么来讲这个故事?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写提纲,写这个故事。)一重视角:怨妇的忧思芙蓉——妇容(假如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漂泊在外的男子,我们应该怎么来讲这个故事?)二重视角:游子的思恋悬想——“诗从对面飞来”,对面落笔,含蓄蕴藉。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在诗中却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这种“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例:《月夜》《邯郸冬至夜思家》杜甫白居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邯郸驿里逢冬至,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抱膝灯前影伴身。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想得家中夜深坐,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还应说着远行人。芙蓉——高洁、美好(故事:传说一个孩子听说太阳升起的地方有巍峨的宫殿,金碧辉煌、金玉满地,他就不停地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奔跑。他跑过了沙漠,跑过了绿洲、草原,经历了春夏秋冬,经历了酸甜苦辣,但是总也找不到他憧憬的地方,找不到光芒四射的地方,他跑啊跑啊,慢慢地他长大了,长成了一位健壮的青年,他终于明白,太阳升起的地方其实是在心中。)三重视角:人生的寓言我们这首诗中的江南,芙蓉,这些象征着人世温情美好的东西,由于时空的阻绝,往往只能遥望,或者最后只能空自叹息!故乡,那盛满温情的地方,有软玉温香的迷醉,有红襟翠袖的温馨。空间的无限辽阔终于导致了时间的无尽悠长,千万个日子的等待,时空的渺远让两颗紧相融合的心无限地拉伸,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宿命吧!爱情是如此,事业是如此,理想是如此,人生莫不如此!彼岸/花开(板书)意味隽永“芙蓉”是一朵花,更是人生的美好。它要送给谁?也许是丈夫,也许是妻子,也许是希望和理想,也许是生命中一切的美好,但是太遥远了。这种情感怎样才可以表达出来?“诗言志”,是个要表达一种情感,如何表达是关键。(三)比较阅读《古诗十九首》被称为“五言之冠冕”《涉江采芙蓉》《上邪》涉江采芙蓉,我欲与君相知,兰泽多芳草。长命无绝衰。采之欲遗谁?山无陵,所思在远道。江水为竭。环顾望旧乡,冬雷震震,长路漫浩浩。夏雨雪。同心而离居,天地合,忧伤以终老。乃敢与君绝。淡——浓隐——露柔美——火热(板书)温厚缠绵四、延伸拓展《古诗十九首》用情的态度是如此温厚缠绵,所以它表现的姿态也是十分委婉曲折。它的语言表面上含蓄不尽,实际上却把人的内心之中这些复杂的感情全都表达出来了。名家点评南朝刘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文心雕龙·明诗》)南朝钟嵘:“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悲夫!”(《诗品》)明代胡应麟:“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诗薮》)五、小结中国诗歌可以说是一部“美的历程”,每个阶段的美都是不同的,《古诗十九首》以这样的美深深的印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烙印里。它为五言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崭新的诗歌形式及圆熟的艺术技巧,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在中国汉族诗歌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六、作业1、阅读《古诗十九首》,进一步理解其质朴自然、意味隽永、温厚缠绵的特点。2、背诵并默写《涉江采芙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铜川市一中李亮今年执教的强基1班是高一整个年级最好的一个班,但是通过我的课外调查和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阅读量不大、阅读面比较窄,所以语文思维的纵深度不够,文学素养也不高。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这是我这学期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正好借这次优质课的机会,我尝试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来解读《涉江采芙蓉》这一课。我用了两周时间查阅了《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背景、作品鉴赏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又翻阅了古今名家对《古诗十九首》的点评,认真研究了三位名师的课堂实录,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和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制作了教学课件,圆满完成了优质课的教学任务。这节课的整体设计我认为有这么几个亮点。亮点一:教学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基于《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和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这两个原因,我从感知、感受、感悟三个层面确定了本课梯度式逐层深入的教学目标和明确清晰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一)感知层次: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2、了解五言诗和《古诗十九首》的内蕴。(二)感受层次:诗歌的多重视角(多样解读)。(三)感悟层次:以《涉江采芙蓉》为代表让学生进一步的感受、体会《古诗十九首》的质朴自然、意味隽永、温厚缠绵的特点。教学重点:抓住诗歌的意象,运用想象和联想解读诗歌的多重视角。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领会诗歌情感表达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温厚缠绵的特点。亮点二:导语和结语前后呼应,完成整堂课一个圆形的结构古人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往纵深度扩展,老师自己得站得更高。这一堂课的导入我没有从这首诗导入,而是把五言诗作为这一课的切入点,重点强调五言诗到汉代跃进到重在个人抒情述志、具有独立语言艺术特点的文人创作轨道。(导语: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正是汉代,五言诗经过数百年自在自为的发展,终于脱离了缘事而发以叙事为主,从属音乐歌舞的民间歌谣、乐府歌辞阶段,而跃进到重在个人抒情述志、具有独立语言艺术特点的文人创作轨道。)这堂课的结束语我放在了《古诗十九首》对后世五言诗发展的影响上。(中国诗歌可以说是一部“美的历程”,每个阶段的美都是不同的,《古诗十九首》以这样的美深深的印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烙印里。它为五言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崭新的诗歌形式及圆熟的艺术技巧,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在中国汉族诗歌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亮点三:以任务驱动的形式,逐步逐层开拓学生的思维任务(一)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给这首诗命个题目。(为什么命这个题目?)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点评补充。任务一的设置一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二是训练学生抓主要意象,概括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三是通过学生的诵读和内容、情感的把握得出这首诗的第一个特点:质朴自然。任务(二)芙蓉者何?所思者谁?任务二的设置目的是通过对“芙蓉”“莲”“荷花”三个看似相同实则各有韵味的意象的解读,让学生明白诗人为何选了“芙蓉”这一称谓。再通过“芙蓉”谐音“夫容”“妇容”让学生感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变化,理解诗歌的两重意蕴。再通过一个故事,拓展学生的思维,理解诗歌的第三重意蕴,得出这首诗的第二个特点:意味隽永。任务(三)《涉江采芙蓉》和《上邪》的比较阅读任务三的设置把这首诗和《上邪》作比较,重在让学生体会这两首诗抒情风格的不同,从《涉江采芙蓉》淡、隐、柔美的抒情风格,既明确这首诗的第三个特点:温厚缠绵,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处——对中国诗的内蕴和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内核的探究。亮点四:能紧扣课本又能跳出课本这堂课的教学能紧紧抓住《涉江采芙蓉》这首诗,但内容的设置上又不局限于这首诗,真正做到了紧扣课本又高于课本,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上引导学生理解学习诗歌。既能从“芙蓉”一个意象的不同称谓生发出不同的情感、意蕴,又能从两首诗的比较延伸到对中国诗歌内蕴的探究,最后再回到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解读上。亮点五: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回扣教学的三个任务板书题目是为了引出五言诗,“质朴自然”、“意味隽永”、“温厚缠绵”是由三个任务引出的这首的三个特点,也是《古诗十九首》中诗歌的特点。无论这节课有多少亮点,但教学终究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在遗憾中不停地总结经验,我们的教学才能走得更高更远。遗憾一:课堂前半部分学生的表现欠佳1班学生的思维较活跃,平时的课堂表现不错,第一个任务我的预设是完全教给学生来完成。可能是因为听课老师多,又是现场录课,所以第一个任务给出来的时候,主动上来写的学生很少,且多数学生只抓住了“芙蓉”这个意象,给出的题目多是“采芙蓉”“芙蓉思故人”“芙蓉忧”等。遗憾二:老师的引导太刻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任务二我只需要把问题给学生,然后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至于抒情主人公到底是谁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这一部分我在执教时总担心时间不够,内容讲不完,所以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有点少,急于要把学生的思维往我预设好的内容上引,所以整个任务二的引导都有点刻意,学生的思维没能彻底打开。遗憾三:课堂发言集中在前面部分个学生身上,后面学生发言的较少整个一堂课发言最多的是张斌、李冰、丁博妍等同学,后面独立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这些学生为什么没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呢?是我引导的不够?还是学生并没能真正理解这首诗的多重意蕴?正是因为还有这么多的遗憾,所以我无法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在我看来一堂好的语文课是寻求宽广的阅读背景,为文本解读带来多元的角度与探索的深度。这正是我这节课努力践行的,也是未来教学中努力的方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