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古人受封建思想的熏陶,为人处事和现代人不同。但是,看过几本经典古书发现几千年来,无论什么朝代什么民族什么思想理念,人性总是没有变化的。
人性不是指人的性格,而是一个人行为处事的宗旨。这个宗旨是一个中性词,也可以说是人活着的源动力。因为人的言语行为都是内在驱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很多人重视利益,自己利益,子女利益,家族利益,为了追逐和巩固利益而努力向上,机关算尽,劳碌一生。也有极少数人重视情感,为了感情,辗转反侧,哀怨悲叹,或甜蜜或忧伤,终其一生。纵观历史,无论帝王将相,贫民百姓,活着都逃脱不了一个利字和一个情字。
为了利或者为了情,家人可以反目,国家之间可以战火相接,这种情形从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就连绵不绝,一直延续到现在,终究还会延续到人类终结。为了权利,李世民可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尽长兄一家。为了皇位,李隆基可以舍弃自己钟爱的杨贵妃,让兵将将她缢死在马嵬坡。因为感情,皇太极可以在开张扩土的关键时期,悲伤过度,抑郁而死。因为感情,顺治可以为了董鄂妃削发出家。展眼现在,兄弟姐妹为了争夺遗产决裂、厮打、打官司比比皆是。这就是人性。
人性可以被压制,可以被引导,但不能被遏止。人只要活着,人性就存在。小时候的童话故事,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挑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人性是不断变化的,或变得强,或变得弱,或向对立面转化。人性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八十年代再往前,小偷小摸的行为被人所不齿,光天化日之下被人发现了,大家会一致群而攻之的。可是现在呢?很多人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作没有看见,不多说一句。以前在大街上看到老人跌倒,是会很积极地帮忙救援的,现在呢,顾虑重重,束手束脚,不敢管。
舆论导向,社会风气都会影响人性的变化。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媒体企业那么在某些国家受到极端的打压、遏制,就是因为媒体是一个国家价值观的输出口,这个输出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视野。思维决定着行为。行为表现在国际贸易,文化交流,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利益和国际地位。
几年前社会流行厚黑学,很多人看谁都觉得有心机有城府。芙蓉姐姐出道伊始,社会对其是批判和嘲讽的态度,现如今网红遍布网络,为了搏出位,花样百出,极力吸引着人们的眼睛,人们也渐渐接受和适应了网红的存在。过去人们以含蓄谦和为美德,现在讲求效率,快捷,力求以最短时间最简洁的语言阐述创意和方案。
人性翻出了花样了没?我觉得没有。就像时尚如同一个轮回,人性也是这样。别看我们国家素来以孔孟学说指导人们的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以随性、不拘一格为美德,就像现如今人们追求自我,标榜个性。说起来,现在的人们讲究的与众不同与先辈们相比,真的是小巫见大巫。那时有的男子以白皙、阴柔为美,可以化妆。也有人追求崇尚自然,率性而为,不洗澡,着宽大袖袍,饮酒侃大山。民国可以说是大师辈出的年代,而春秋战国时代同样是百家争鸣,各类学说如同夜空中的群星熠熠生辉。
我始终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人性的本质是善良的。在疫情期间,我们绝大部分人都严格遵守政府的统一要求,在家隔离。医护人员奔赴一线,女性医护人员还为此剪头发,生理期穿纸尿裤。热心的志愿者送菜,送饭,协助工作人员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人们捐款捐物,助力疫情严重地区的人们早日摆脱阴云。这场疫情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人们并不是冷漠无情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都是愿意伸出援手救助同胞的。
人们有些冷漠的行为只不过是迫于形势的无奈之举。因为救助跌倒老人而被敲诈勒索的事例屡见报端,导致人们遇见倒地的老人时不敢向前。因为制止偷窃行为被小偷群体打击报复,导致人们不敢见义勇为,唯恐惹祸上身。这些行为不能说是人性的泯灭,而是人性的本能,趋利避害。这就需要我们的社会逐渐完善和健全保障措施,保留住人们心中善的属性,让善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让气焰嚣张的恶逐渐萎缩。国家开展的“扫黑除恶“行动就是为了涤清浊气,为人们输入清爽干净的空气。
俗话说,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实人是为自己而活的,但是这不代表人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损人的事情。人性是善与恶的斗争,做人其实是一种选择。同样的处境,你可以选择向左走,也可以选择向右走,全凭自己的意念和本性。人活着追求的不光是利益,还有坦荡,可以直面自己的良心。不要觉得良心只是弱者的托词。良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或许有些人做了违背道德的事情,本人毫不在意,但是他的良心却会让他在不经意间心虚,彷徨,惴惴不安,活得不安生。
能量守恒定律可以应用于世间万物身上,包括人性。你在选择了损人利己的选项后,这种亏欠最终会反噬到自己身上。所以,人性总是在恶与善之间徘徊反复,大恶和大善之人总是少数。大部分人不会成为大恶人,也不会成为大善人,而是总体行为算是善,有时也会狠心小小作恶一下的普通凡人。
白日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有些人自以为高人一等,玩弄资本与股掌之间,睥睨众生,岂不知,善恶终有报,苍天从来都不会眼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