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

芙蓉屏系落难情相亲相爱莫相捐

发布时间:2025/4/30 9:49:14   

元朝至正辛卯年间,真州书生崔英家境很殷实。他靠着父辈的荫庇,补为浙江永嘉县尉,不久便带了妻子王氏前去赴任。

一天,经过苏州到达圃山时,停船休息,上岸买了纸钱和酒肉,到山上神庙中祭祀一番。祭毕回船后,夫妻二人相对饮酒。船夫见他们所用之物都很昂贵,顿时生了歹意。这天夜里,江上风平浪静,月光如流水般直泻而下,一片静寂。船夫暗中把崔英身边的丫鬟、仆人——杀死,惊动了崔英夫妇。就在崔英出舱察看时,被船夫推入水中。然后,他转身进了船舱威胁王氏说:“留你一命,将来为我二儿子做媳妇,他过一两个月撑船回来,你们就成亲。你不用害怕,你丈夫留下的宝贝够咱们花销的。”说完就自顾自地收拾崔英的东西。王氏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竟想以死了结一生。可是,王氏毕竟非一般女子,思前想后,她假意答应船夫,勉强为他料理家务,尽量做出安分殷勤的姿态。船夫日久也便放松了警惕,轻闲地做起当公爹的美梦。

一个多月后,正值中秋佳节,船夫买来酒肉大吃大喝,不觉大醉。王氏等他酣睡后借着月光爬上岸逃出魔爪。走了一段路之后,她因地不熟,迷失了方向,周围都是芦苇和水草,不知路在何方。可是为了跑得更远一点,她拼命快跑。一夜奔波后,东方渐渐发白,王氏不知身处何方,只远远看见前边树林中有一座房舍。她用尽气力朝着那座房舍投奔而去。到跟前一看,原来是一座尼姑庵,里边隐隐传出敲钟念佛的声音。王氏敲开山门,里边走出一个女尼带她到禅房中休息。

院主出来询问她的经历,王氏不敢讲出实情,假说:“小妇人是真州人,随夫家在江浙居住。只因丈夫早逝,寡居多年,公爹做主改嫁永嘉崔县尉做妾,经常受气挨打。最近丈夫解官回家,乘船路经此地,时逢中秋赏月,让我取金杯斟酒,小妇人愚笨,失手把杯子掉到江里。为了活命,连夜逃出,不想迷路打扰师父。”说着泪水已打湿罗帕。院主心慈面善,已动恻隐之心,问道:“你可有去处?”王氏只是摇头。

院主心中明白,说:“老身我有一言相劝,不知你能否接受?”王氏说:“师父救我落难之人,愿听教诲。”院主说:“这里是个偏僻的江岸,荒无人烟,庵中只有两个同道人,年岁也都在五十岁以上,弟子们恭谨朴实。夫人你虽年轻貌美,只不过命中多劫,如能舍弃人世欲念痴情,可在庵中落发为尼。睡禅床,伴青灯,粗茶淡饭,过一段平平谈淡的清静日子,不知你是否愿意?”王氏听罢连忙叩头谢恩,说:"这正是我的心愿,几经变故,我已看破红尘,愿剃度皈依佛门。”

于是,院主为王氏在佛前削发,法名慧圆。王氏读书识字早有功底,所以对佛家的典籍很快就熟悉了,深得院主的尊重。寺中事体无论大小,王氏都尽心照料。只是每日都要在观音菩萨前暗暗诉说自己的心事,寒来暑往不曾间断,清心淡泊地在庵中苦度光阴。

一年之后,庵中来了几个歇脚的过客,吃过斋饭后,拿出一幅画来施与院主。院主把画张贴在白色的屏风上。王氏见画,认识是丈夫的墨迹——《芙蓉图》,就去问院主画的来历。得知正是船夫顾阿秀的两个儿子所送。心中悲恨交加,睹物思人,不觉悲从中来,提笔在芙蓉屏上写道:

少日风流张敞笔,写生不数黄鉴。芙蓉画出最鲜妍。岂知娇艳色,翻抱死生冤!

粉绘凄凉疑幻质,只今流落难怜!素屏寂寞伴枯禅。今生缘已断,愿结再生缘。

这是一首《临江仙》词,尼姑们都不明白词中的含义。

庵中的生活清苦平静。忽然有一天,城里有个叫郭庆春的人路经尼姑庵,见了芙蓉屏上的题词,喜欢异常,就要买回家中赏玩。正巧御史大夫高纳麟退职闲居苏州,四处收集清美的书画,郭庆春就把在庵中买来的芙蓉屏献给高纳麟。高老先生也觉此屏清新淡雅,就放入后宅。一天,外面有人拿着四幅草书来卖,高先生一看,见字体风格有点像怀素,清朗有力,不同于一般。先生问:“这是谁的墨宝?”那人回答:“是我练习之作。”老先生素来爱惜人才,见此人不像庸碌之辈,于是就问起他的身世。

那人眉目凄然,说道:“我姓崔名英,去年携妻前去赴任,不料途中遭歹人暗算,我被推入江中,家财和娇妻下落不明。幸亏我自幼熟悉水性,才得在江中求得一命。可是我已不名一文,只得以卖字为生,一路勉强到苏州报官,如今等候处理已经一年多,仍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这字也是些拙劣的习作,不敢说善于书法。”老先生听了崔英的陈述,深表同情,说:“你的遭遇着实令我心动,如果你不嫌弃,可暂且在老夫这里做塾师,日后再作考虑!”崔英感激万分。于是,老先生把他迎进内宅一同饮酒。崔英突然看见芙蓉屏,眼泪簌簌不能自控。老先生觉得很诧异,询问缘由。他说:“这画是我在船里的物件,芙蓉是我亲手所画,怎么会流落到先生府上?况且画中何时添此词?此笔迹定是我妻所书。睹物更觉伤怀,不知我妻现在何处?”老先生也为有此奇遇惊讶,更替崔英高兴。

次日,老先生悄悄找来郭庆春询问,庆春说:“芙蓉屏是从寺院里买来的。”老先生托他再去寺中询问此屏的来历。过了几天,郭庆春回来说:“庵中女尼从本县船夫顾阿秀处得此芙蓉画,庵中慧圆题词一首,院主很是喜欢,才做成芙蓉屏。”为见慧圆真面目,老先生派人到尼姑庵中向院主请求说:“高老夫人喜欢念佛经,可惜没人相伴。听说院中慧圆修行精深,想请到家中讲经,望院主不要推辞!”院主不愿意让慧圆再涉世事,可是慧圆愿去。只因为她心中仍然有恨,她要借机去替夫君报仇。老先生备轿把慧圆接到府中,让老夫人与她一同起居,闲暇的日子里,聊些家世以探听虚实。多日相处,一老一少结下了深情。

一日,老夫人问及王氏出家的经历,触及王氏心中的伤痕,王氏便把实情告诉老夫人。然后,她说:“夫君的深仇,我一定要报,才能告慰他的灵魂。”老夫妻了解了王氏的经历,知道她必定就是崔英之妻无疑,就更加善待她,却对崔英没有透露一点消息。老先生暗中查访了顾阿秀一家的情况,但没有轻举妄动,只让老夫人劝说王氏留发还俗。

时间一晃又是半年,新任监察御史薛理来苏州巡行。他本是高老先生的弟子,老先生对薛理的为人很了解,知道他正直、干练,是个廉洁之人,就把芙蓉屏的悲欢一一相告。薛理办案,捉拿顾阿秀归案,查回崔英当年的任命状。可家财早已被他挥霍殆尽,只是王氏下落不明。于是薛理判处顾阿秀以极刑,就地处决。崔英将再次前去上任,高老先生说:“相公且等几日,待老夫为你做媒,娶了亲再去,如何?”崔英婉言谢绝,言辞中多是凄苦与伤感:“我与糟糠之妻,共度生活已多年。如今她生死不明,我无心再娶。如若天怜人意,就会给我破镜重圆的机遇。多谢先生美意,怎耐小生不能依从。”老先生也不勉强,说:“既然如此,明天我为你设宴饯行,然后,你可安心离去。”

次日,老先生摆宴,举杯说:“老夫今日有一喜讯,为崔县尉了结生死之缘。”说罢,请出慧圆,正是崔英原配之妻王氏,夫妻相见,如遇来生,在座客人无不感动落泪。老先生赠送给崔英夫妇男女仆人各一个,又备了路费送他们上路。

好事总是多磨,虽月有盈亏,恩爱伴侣天怜爱,即使今生缘尽,何妨来世再叙。崔英任官期满后,还乡时途经苏州,高老先生已然故去。他们在老先生的墓前做了三天三夜的道场,以报再造之恩。王氏此后长年素食供奉神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91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