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芙蓉 >> 芙蓉的习性 >> 齐烟九点华峰孤秀,古代济南第一名山华不
摄影:斩云剑
古时济南城北,水光潋滟,沼泽芦荡,荷塘稻溪,水村渔舍,一派水乡泽国之景象。而拔地而起的九座小山头在烟波浩渺、田园阡陌的映衬下拔地而起,风景煞是好看。清人在千佛山腰立起“齐烟九点”牌坊,借唐人李贺《梦天》诗中“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之句,以赞美从南山北望所感受到的山水意象之曼妙。而立于黄河(古济水)南岸的华不注山,便是“齐烟九点”中最为凸立,山势最为险峻的一座。
摄影吕廷川
摄影吕廷川
华不注山,当地人简称华山,“华”古通“花”字,“不”读为“跗”,意为花蒂,即晋代伏琛《齐地记》中所谓,华不注即“言此山孤秀,如花跗注水也”。此山海拔虽只有米,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却很高,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应该说,在清中叶之前,华不注之名远超历山(千佛山),实属济南第一名山。
华不注之名最早见于古籍文献,当属《左传·成公二年》中的“齐晋鞌之战”,在战国时期这场著名战役中,齐晋反恶而交战。齐大败,被晋师追赶绕华不注三周,最后与晋国议和。又因此次战役中齐顷公的战车骖马(也称“金舆”,指古代王侯的车轿)被树枝挂住了缰绳而延误战机,此山又称金舆山。而山脚下的华泉,则是当时将士们取饮之处。
摄影吕廷川
摄影吕廷川
年前,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记有:“济水又东北,华不注山。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
唐《元和郡县图志》所记载的济南名胜只有华不注和神通寺,宋代《太平寰宇记》列济南名山只有四座:华不注、历山、庙山和奎山。
摄影吕廷川
唐代大诗人李白来济南登临华不注后也有同样的视觉感受,他在《古风》(五十首)的第二十首中写道:“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拔,绿翠如芙蓉。”这里所说的芙蓉,即荷花,以此形容临水而立的华山形态。
摄影:斩云剑
金哀宗正大五年(年),全真教宗师丘处机弟子陈志渊在山南麓建华阳宫,后经不断扩建,形成由十余个院落,九处单体建筑组成的道观。主店内祀东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和北方黑帝等五帝。明嘉靖十一年(年),山东巡抚袁宗儒更名为崇正祠,正殿内祀“鞌之战”时齐国大夫,以大义救主而闻名的忠臣逢丑父像和“鞭打芦花”、“单衣顺母”的春秋时历城孝子闵损像。东西两庑主奉保护济南城池的铁铉等二十二贤者。明万历时复称华阳宫,正殿四季殿内奉句芒、祝融、蓐收、玄瞑等春夏秋冬四季之神。另有五帝庙、泰山行宫、十王殿、龙宫、三皇殿、三元宫、关帝庙、文昌阁、吕祖庙等建筑。周围佳木锦簇,古柏森森,鸟语花香。
元人王恽不仅在其《华不注歌》一诗中写道:“齐州山水天下无,泺源之峻华峰孤”,还在其《游华不注记》中说:“济南山水可游观者甚富,而华峰、泺源(即趵突泉)为之冠。
摄影赵保国
摄影赵保国
同样是在元朝,有“元四家”之称的“松雪道人”赵孟曾在济南任同知济南府路总管府事,为官三年期间,他遍访济南名胜,并写下讴歌济南风物的优美诗章。他在距华山不远处的北园有座别墅,在院内泉溪中洗砚,抬眼望华不注秀色,感受华山脚下田园胜景。他在其《七古》诗中写道:“抱膝独对华不注,孤襟四面天风来。泉声振响暗林壑,山色滴翠落莓苔。散发不冠弄柔翰,举杯向月临空阶。有时扶笻步深谷,长啸袖染烟霞回。”他在写《趵突泉》诗描绘趵突泉之美景时,却提到了华不注和大明湖,诗中说“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应为澜)声震大明湖”。后人将这两句诗作为楹联,由济南现代书法家金棻题写,刻制悬挂于趵突泉北泺源堂,使这两处名胜与天下第一泉交相辉映,为济南人所津津乐道。元贞元年十二月,他回到自己的家乡吴兴,凭借自己当年记忆,为父亲挚友、祖籍济南但并未到过老家的著名画家和鉴赏家周密所作《鹊华秋色图》,以使友人遥想千里之外的故乡美景。画中以清泠色调描绘了鹊山和华不注二山深秋之景,表达了伤感凄楚之美,也暗示自己对田园简朴生活的向往。他在此画题款时对华山评价很高:“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此画无疑勾起了周密浓浓的怀乡之愁肠,以致给自己取了个“华不注山人”的别号。此画不仅成为赵孟之代表作而誉满天下,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山水佳作。
元代赵孟《鹊华秋色图》
《鹊华秋色图》在中国书画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与其传奇式的流转收藏轨迹有着必然联系。周密年迈之时,将此画转赠他人后,元代当朝的一些大学者如虞集、杨载、范椁、张雨、欧阳玄等均传观此画并在上面留印或题跋。至明清时期,收藏家钱浦、文徵明、项元汴、董其昌、梁清标及纳兰性德等都有收藏此画的烙印。康熙年间,与康熙皇帝过从甚密的书画鉴赏家梁清标将此画献给朝廷,终由御府收藏。乾隆皇帝大爱先帝传下来的这件墨宝,他在此画空白处盖满了御玺大印并题写了九则跋,从此该画被列入御藏目录《石渠宝笈初编》。更为有趣的是,乾隆有次到山东巡狩至济南后,目睹鹊华二山秀色,并想起了此画,遂派人快马回京,从御府中取来画卷,按图索骥,与现实场景进行比对。末代皇帝溥仪也在画上加盖了御玺。年,蒋介石政府将这幅价值连城的名画带到了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自清代后,《鹊华秋色图》为鹊华二山带来的声誉不断显现,“鹊华秋色”已成为来到济南的旅人不可不探寻的景观,更少不了文人雅士的赞美和推崇,其中有文献学家阮元、画家高凤翰、文学家全祖望等人。全祖望在《游华不注》中甚至把华山及华阳宫与苏州虎丘相提并论,甚至说:“此间花鸟之盛,不下虎丘”。
摄影赵保国
摄影赵保国
年夏,逊清的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来济南时专程游历华不注,认为其突起于平原,是泰山支脉终结之处,属于风水宝地,最适宜人的居住和建立都城。他在《新济南记》(《万木草堂遗稿外编》)中从交通、住宅、市容、学校、公园等多方面,提出建设新济南的方略,认为“诚宜移都于华不注前”,他认为“南京钟山紫金峰、北京翠微山、煤山,扬州的七星山、苏州的横山……然山水之美皆不如华不注也”。他坚信“不十年,新济南必雄冠中国都会”。他的设想虽然最终没有实现,但华不注之名再一次远扬。
作者:牛国栋
来源:寻梦百花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