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芙蓉 >> 芙蓉的习性 >> 邵伯斗野亭七贤和诗扬州江都邵伯镇
斗野亭,据《嘉靖惟扬志》记载,在江都邵伯湖畔,梵行寺侧。始建于北宋熙宁二年(),因扬州“于天文属斗分野”,当时文人元居中遂取亭名“斗野”。
斗野亭,雄居高丘,滨临湖畔。由于这里上承高宝诸湖,菰蒲掩映,鸥凫翔集,朝霏夕烟,变化万千,实在是文人官宦莅临游赏的绝妙去处,而在北宋期间,居然引动了“二苏”和苏门四学士等七贤来此同题和诗,实乃诗坛一段佳话。
最先来斗野亭的是高邮人孙觉。孙觉,字莘老,宋进士,为龙图阁学士兼侍讲。当年,他与苏轼,秦观,王巩等人相处极洽。如果说,高邮文游台是他们经常饮酒赋诗旳场所,那邵伯斗野亭则是见证他们深情厚谊的地方。
孙觉有《题邵伯斗野亭》诗:“淮海无林邱,旷泽千里平。一渠闲防潴,物色故不清。老僧喜穿筑,北户延
朱甍。檐楯斗杓落,帘帷河汉倾。平湖杳无涯,谌湛春波生。结缆嗟已晚,不见芙蓉城。尚想紫芡盘,明珠出新烹。平生有微尚,一舟聊寄行。遇胜辄偃蹇,霜须刷澄明。可待齿牙豁,归欤谢浮荣。”
孙氏写出了斗野亭之美。他写了亭的气势,构架仿佛天上落下的北斗,帷幕犹如苍穹倾泻的银河。写了景的怡人,大地无垠,一马平川,湖水无边,清澈湛蓝。虽然才是春天,还看不到接天的荷叶,映日的荷花,但是可以想象,如果是夏日来此,烹上新茶,端上紫芡,肯定是令人心旷神怡,其乐何及耶!写了心的感悟,看着眼前的美景,还是辞别那虚浮于世的荣华,快回乡归来吧!
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他接着写了一首《和孙莘老题邵伯斗野亭》的诗:
“淮海破冬仲,雪霜滋不平。菱荷枯折尽,积水寒更清。辍棹得佳观,湖天绕朱甍。信美无与娱,浊醪聊自倾。北眺桑梓国,悠然白云生。南望古邗沟,沧波带芜城。村墟翳茅竹,孤烟起晨烹。檐间鸟声落,客子念当行。揽衣视日景,薄阴漏微明。何时复来游,春风发鮮荣。”
作为婉约派词人的秦观,虽是仲冬来此,但他在这首诗中却写活了“辍棹”(停船)斗野亭后所得之“佳观”一一映入眼帘的是全景:放眼四望,霜雪润泽的江淮大地,起伏着直接天边。是远景:北眺高邮,白云悠悠,南望扬州,沧波围绕。是近景:湖中,枯折的荷叶,使水面显得更加清冷,岸上,炊烟袅袅,才让人察觉竹丛中的村落。是特写:薄阴漏微明,檐间闻鸟鸣。真是好一幅“江淮仲冬晨曦图”!这景色虽然激起了诗人的兴致与欢娱,但总觉得还没有看够,那就待重游时,再看那“鲜荣”的景色吧。
孙觉的诗,很快得到诗人苏轼的回应。这就有了《次孙觉谏议韵寄子由》。苏轼不仅写诗与孙觉唱和,还把它寄给了自已的弟弟苏辙(即子由)欣赏:
“落帆谢公渚,日脚东西平。孤亭得小憩,暮景含余清。坐待斗与牛,错落挂南甍。老僧如宿昔,一笑意已倾。新诗出故人,旧事疑前生。吾生七往来,送老海上城。逢人辄自哂。得鱼不忍烹。似闻绩溪老,复作东都行。小诗如秋菊,艳艳霜中明。过此感我言,长篇发春荣。”
苏轼是秋天来斗野亭的,他和孙觉同感,既欣赏斗野亭的暮色,写到了“暮景含余清”的情致,也很欣赏朋友的诗篇,写出了“新诗出故人”的感慨。但是,苏轼此时的心情分明不畅,觉得自己年华已逝,多年来在沿海等地辗转为官,并不得志,逢人只能自我解嘲,反倒是在这里能从僧人的微笑接待中方才感到些许亲切来。
苏轼的弟弟苏辙,在接到哥哥的和诗后,也写出了《和子瞻次孙觉谏议韵,邵伯闸上斗野亭见寄》的诗:
“扁舟未得解,坐待两闸平。浊水污人思,野寺为我清。昔游有遗咏,枯墨存高甍。故人独未来,一尊谁与倾。北风吹微云,暮室依月生。前望邗沟路,却指铁瓮城。茅檐卜兹地,江水供晨烹。试问东坡翁,毕老几次行。奔驰力不足,隐约性愈明。早为归耕地,免惭老僧荣。”
这首诗更多的是写情。写弟兄的关切之情。诗中弟弟为兄长的境遇鸣不平。他针对兄长“毕生七往来”的感叹,规劝兄长今后还要奔波几次?何不早点归田隐居,垂钓江湖呢?
黄庭坚,也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中与东坡并称“苏黄”。他在《和孙莘老题邵伯斗野亭》的诗中写到:
“谢公所筑棣,未叹曲池平。苏州来赋诗,句与秋气清。结构擅空阔,湖光浮栋甍。维斗天司南,其下百渎倾。贝宫产明月,含泽遍诸生。盘薄淮海间,风烟浸十城。籁箫吹木末,浪波沸疱烹。我来杪摇落,霜清见魚行。白鸥远飞回,得我若眼明。佳人归何时,解衣浇廂荣。”
这首诗也是写于秋天,但在称赞孙觉“苏州来赋诗,句与秋气清”后,筆下的景致却变得萧瑟走来。这固然与季节有关,但更与他本人屡遭排挤,数度贬谪的境遇相联。同时他觉得,孙觉在朝廷也难以立足,所以,发出了“佳人归何时,解衣绕廂荣”的呼唤,关切地劝慰孙老也早些解职归田,摆脱荣华。
其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与另一位诗人张舜民又相继写了《和孙莘老题邵伯斗野亭》。
张耒诗曰:“维舟得古寺,望远天地平。晴日挥挥散,晚风冷冷清。危亭下瞰野,层阁高连甍。起望斗与牛,淮海相奔倾。往来谁百年,今昔我平生。悠悠何所寓?台上多化城。与其逐影死,宁似不鸣烹。咄哉应有止,老矣将安行?中庭柏子落,大室霜月明。此意竞萧条,犹然笑安荣。”
张舜民诗曰:“我登甘棠埭,所向殊未平。舟行污池中,顿失江湖清。蛙声乱僧呗,鸱吻赫市甍。意同伯喈死,苟与卫士倾。开池种白莲,垒石拟三生。犹掩南斗墟,终远北斗城。设我紫藕供,报之白芋烹。三年猿鹤友,万里秦楚行。秋风陇首至,落日淮南明。寄言怀土士,填勿慕官荣。”
这两首诗写斗野亭之景,一如黄庭坚的诗,所见乃“晴日”“挥散”,“顿失江湖清”的“污池”,所感是“晚风”“冷清”,搅乱僧侣梵音的“蛙声”,并触景生情,感悟这些年在官场上“往来”“悠悠”,而现今寄居的地方在那里呢,老来又作何栖息的安排呢?难道就终年象夸父逐日那样,难断前程的祸福吗?最后还是发出了“寄言怀土士,慎勿慕官荣”的感言。
作为苏门四学士的另外一位诗人晁补之,虽未和孙老诗,但后来他也来邵伯写了《视邵伯埭新堤》三首。此外,刘焘,尤袤等人也来此作诗。
七贤和诗图
邵伯小小斗野亭,竟引动了这些大家,不能不说是当时诗坛的一件盛事。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些诗人大多境遇不顺,官运不通,仕途坎坷,屡遭贬谪,都深感官场险恶,朝廷倾轧,因而,他们的心是相通的。这类似的经历,共同的感悟,使得他们得到共鸣,从而一起发出了归隐的心声。所以,这些诗篇真实记录了这些封建文人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之情,是弥足珍贵的。(原创作者:朱毓麒)(作者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