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

唐代一首饯别劝勉诗,短短20字,道出了学

发布时间:2023/10/16 11:46:33   
北京中科白瘕风是几级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ks_bjzkbdfyy/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于离别之情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包含着深切的寄寓:或激励劝勉,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或抒发友情,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或寄托作者的高尚情怀,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此外,还有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浓浓的山水田园风光,充满着闲适自由的精神风貌,来表现诗人安贫乐道的情怀所在。今天要说的就是裴迪送给崔九的一首山水田园送别诗,不过它表现的可不是作者闲适乐道的心境。《送崔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据记载,这首诗是崔九隐居出仕又去官归隐时,裴迪为他饯别,在马上所作的一首诗,也作《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又名《留别王维》。唐玄宗时期,因为奸臣李林甫把持朝政,杖杜弄獐,很多有志之士都被他一一驱逐。很多文人不满现实压迫,但又报国无门,只能隐居避世。在这隐居的队伍中,就有王维,裴迪和崔九好友三人,他们一起在辋川终南山隐居,时常饮酒赋诗,琴歌相和。杜甫诗中“崔九堂前几度闻”的崔九,正是《送崔九》的崔九,他是王维的妻弟——崔兴宗,排行第九,故名崔九。他也曾是一名志向高远的诗人,曾以一首《青雀歌》,为人所知。青扈绕青林,翩翾陋体一微禽。不应常在藩篱下,他日凌云谁见心。可惜,生不逢时,青雀注定不是凤凰,空有一腔腾飞之意,也没有凌云可倚。所以他才会出仕后复归,隐居终老。裴迪看破时政,佞臣当道,文人无立足之地,所以他才寄情山水,与世隔绝。这边听闻好友崔九入仕辞官又归山,悲喜交加,悲的是好友壮志未酬,喜得是他得以免受世俗烦扰,可以一心求佛问道,回归大自然。但是又担心他再度出仕,心境不坚定,来来往往很是不好。于是,他就借此机会,写下一首诗,规劝好友。“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作者开篇前两句就告诫友人崔九这次回到山里之后,不论是入山深浅,都要好好饱览山川之秀丽,林木之幽美。言外之意就是劝勉他不要再留恋世俗生活,应该把对山水的感情升华到一种与世俗生活相对立的高度。这当然是与他们饱受现实生活的压迫有关,只有寄情山水才能找寻到心灵安逸之处。首句“归山”呼应主题“送”字。诗人看着崔九向山中走去,便道出山中自有妙景,一丘一壑,皆可怡情养性。次句“丘壑”暗用《世说新语》,意为作者规劝劝友人隐逸山林,莫改初衷,为下文埋线千里。“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这两句紧接上句,化用魏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武陵人无意进入桃花源的典故,饱含深意。一方面劝既友人坚持初衷,尽享山水丘壑之乐;另一方面暗含崔九如果弃隐入仕,以后想再度归隐,怕就难了。其中,这里“暂”字用得极妙,与次句“尽”字相对。次句从正面劝说,结尾二句从反面劝勉。这一正一反,思虑周全,语意婉转,谆谆嘱咐,浓浓深情,溢于言表。这二语进一步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深切不满之情,他规劝友人既然隐居丘壑,在山水间找到了真趣,就不要再从这个境界里返回到现实中来了。这不仅是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也是对黑暗政治的抗争。正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臆想的那些“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世外之人,一方面表现了陶潜在现实中屡屡受挫,产生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感,另一方面使他深刻认识到他的理想生活正是这种自然和谐,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奸臣当道,朝野上下一片黑暗。试想,清高如裴迪、崔兴宗这样寒门子弟,怎么可能会有出人头地之时。与其让他们与世俗同流合污,落得一身污名,倒不如隐居山林,与世隔绝,寻求内心安乐。因此,裴迪才会劝诫崔九既然在山水之间找得真趣,就不要像《桃花源记》里那个武陵人一样,找到了桃花源,却仅仅“停数日,辞去”,直到后来再也找不到了。诗人认为,这样一个大好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岂不是很可惜?所以他说:“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整体看来,这首诗尽管语言浅显,但立意尤深,仅仅20字,就为我们道出了一个寄情山水的世外隐士,也饱含一个重要的人生哲理,即治学求知不能浅尝辄止,要深入内里,探索真理,这样才能领略“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之境。而且作者还特别告诫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不要像那个武陵人一样,明明大好的机会就在眼前,却没有好好把握,错失良机,再遇很难。所谓“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正是这个道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607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