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

红楼梦英莲名字的文化内涵及改名的玄机

发布时间:2022/11/9 22:44:53   

作者:至真斋主

《红楼梦》中人物的名字都不是随意起的,如果把人物的名字结合他们的命运、性格、立意等思考,在名字里都暗藏玄机。例如,贾宝玉有影射玉玺的立意,秦钟影射警世钟,冯渊谐音“逢冤”预示着他遭逢冤屈的命运,卜世仁谐音“不是人”寓意冷酷无情,等等。有的人物名字还有多重含义,比如甄英莲的名字谐音“真应怜”,是对她悲惨命运的揭示和感叹。另外,“英莲”还有花文化内涵。英莲是父母给起的乳名,在元宵节看社火花灯时,因家奴霍启看护不当,四岁的英莲被拐子拐走。拐子把英莲养到十二、三岁,要卖给冯渊,中途却被薛蟠抢去做了小妾。英莲到了薛家后,宝钗给她改名叫香菱。薛蟠娶了夏金桂后,香菱又被夏金桂改名叫秋菱,而且饱受虐待。英莲的名字两次被改预示了她的命运轨迹,我们不得不赞叹作者在设计人物名字时的匠心独运。要参悟英莲、香菱、秋菱三个名字的玄机,我们就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花文化的内涵,以及周易思想在作品立意中的运用。

花不但令人赏心悦目,人类还给各种花赋予了不同寓意的文化内涵,人类借花的寓意来表达思想感情和精神品格。许多国家都有国花,许多城市也有市花,花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起落兴衰。中国的花文化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中国的花文化与儒释道诸子百家思想密不可分。在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就将花草树木刻在粗制的石器上,以美化生活。到了新石器时代,花已经成为人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对于花卉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先贤们在诗文中给各种花草赋予了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他们不但欣赏赞美花的美丽,还把花人格化甚至神化,以花传情,借花明志,使花具有了深远的意义。

《诗经》中的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白露、伊人、秋水,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墨画。秋天的水边芦花摇曳,芦花与白露、秋水、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在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中,诗人抒发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盼的心情。《诗经》中像这类描写花的诗歌还有很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在屈原不朽的名篇《离骚》中,他用“饮木兰之坠露”和“餐秋菊之落英”来比喻和形容白己纯洁的灵魂和刚直不阿的品性。屈原赋予木兰和秋菊最纯洁、最美好的象征。他还在《离骚》中把很多花草赋予了高洁的情操,把花草的内涵和象征意义推向了高峰,一直影响至今。

在花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人墨客们给花赋予了各种花语。例如,菊花寓意清雅高节,梅花寓意高风亮节,牡丹寓意雍容华贵。在《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花签是牡丹,黛玉是芙蓉,湘云是海棠,李纨是梅花,探春是杏花,麝月是荼蘼花。这些人物的花签不但与她们的性格、品性相符,有的还赋予了命运的暗示。

作者设计“甄英莲”的名字,这三个字都有寓意。她姓甄,批语说:“真。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这条批语实际上是提醒我们,甄字只能谐音成“真”,有真实、真事、本性的意思。说明这个人物的原型、所影射的历史人物、事件是真实的,作者赋予她身上的影射寓意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悲剧。如果违背作者的立意和批书人明确的提示,不但会误解书中姓甄的人物立意,甚至会导致对全书立意主旨的误解。对《红楼梦》的人物和主旨解读之所以歧义迭出、异说林立,其中的原因不是无视作者的立意和批书人的提示,就是对作者的立意和批书人的提示进行歪曲。

(莲花)

“英莲”中的“英”字有如下意思:1、花。如:落英缤纷。2、引申为才能出众。《礼记·辨名记》:德过千人曰英。3、精华。如含英咀华。“英莲”中的“莲”字即莲花、荷花。别名还有:菡萏,芙蓉,芙蕖,藕花,水芙蓉,草芙蓉,水花,水芝,泽芝,灵草,玉芝,君子花,水宫仙子,净友,净客等。《尔雅·释草》:“荷,芙蕖,别名芙蓉,亦作夫容。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说文》:“芙蓉花未发为菡萏,已发为夫容。”莲花的花语是善良、纯洁、清白、高尚、坚贞、无邪、正直的象征。莲花因植根于污泥之中,故低调中显现出高雅。

莲花是花中品德最高尚的花,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唱咏之作。例如,南朝萧绎的《采莲赋》有名句:“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不朽的名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英莲的名字直接取意《爱莲说》,群钗花名签的立意也吸收了周敦颐的思想观点。

莲花在宗教中也有美丽的传说和寓意。在佛教中随处可见莲花的形象。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上。菩萨们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寺庙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莲花图案。莲花是佛教中美好圣洁的象征。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美丽清亮的大眼睛。佛祖降生时,皇宫御苑中出现了八种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种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长出大如车轮的白莲花。释迦牟尼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中坐着一位盘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佛教把西方极乐世界比作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故称佛国为“莲花国”。佛教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故称庙宇为“莲刹”。念佛之人称“莲胎”,比喻住在莲花之内,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称为“莲眼”。胸中之八叶心莲花称为“莲宫”,即心中的莲花般的境界。释迦牟尼的手称为“莲花手”。僧尼受戒称“莲花戒”。僧尼之袈裟称“莲花衣”,谓清净无杂之义。五智中的妙观察智称为“莲花智”。善于说法者称为“舌上生莲”。苦行而得乐称为“归宅生莲”。佛经《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都是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东晋东林寺慧远大师创立的中国最早的佛教结社称为“莲社”。佛教净土宗主张以修行往生西方莲花净土,故又称“莲宗”。

《红楼梦》中那个青埂峰下的顽石下世造历,在“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回到青埂峰后,记述这段经历的开篇便是描写甄士隐家的悲惨遭际。《石头记》正文说“当日地陷东南”,是隐喻国家东南江山沦陷,生活在东南一隅的人遭受空前的劫难。这就定位了时代背景。那么这是什么时代呢?甄士隐家住在姑苏,批语说是金陵,金陵是明朝的留都。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山海关一片石之战清兵打败李自成的农民军,李自成撤离北京仓皇逃窜,大清国趁机窃据华夏江山迁都北京,紧接着便挥戈江南。南明弘光政权只存在一年就覆灭了。随后又有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武政权和永历政权抵抗清军。清政权在镇压南明抵抗势力的过程中推行剃发易服恶政,遭到汉族人民的顽强抵抗,清军所到之处大肆屠戮,尸横遍野,神州陆沉,这就是“地陷东南”。

甄英莲的父亲是甄士隐。说到甄士隐的日常生活,批书人说:“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总写香菱根基,原与正十二钗无异。”“羲皇上人”语出东晋末年陶潜的《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羲皇”指伏羲氏。“羲皇上人”比喻无忧无虑,生活闲适的人。批书人为啥说“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陶潜生活在东晋末年刘宋初年,暗喻甄士隐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甄士隐是《石头记》正文出场的第一个人物,当贾雨村出场时作者说他生于末世,此处批书人说“又写一末世男子”,那么另一个末世男子就是甄士隐。另外,自称羲皇上人也就是指伏羲氏的后代,亦即书中贾宝玉说的大舜正裔。明朝是汉族政权,子民是大舜正裔。满洲人称明朝人为“明人”。而清朝统治者是满族,不是大舜正裔,明朝人称他们为“金人”、“满人”,入清后又都称为“清人”。批书人有意称甄士隐为“羲皇上人”,是在隐晦地提示我们,甄士隐一家是明朝人,以区别于“清人”。英莲之母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其父是大舜正裔,这就是英莲的根基。

甄士隐梦境遇僧道二仙,又与原本归属于大舜正裔的通灵玉有一面之缘,再次隐喻甄士隐是明朝人。甄士隐想进太虚幻境,“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他大叫一声醒来。这是谶语,预示着甄士隐一家将遭劫难。甄士隐家的悲惨遭际也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同时也为书中贾家后来的遭际做谶,批语所谓“不出荣国大族,先写乡宦小家,从小至大,是此书章法。”即先写小家,后写大家,以小写大,以家喻国。

僧道二仙想度脱英莲,甄士隐不肯。癞头和尚念了四句诗:“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这是一首谶语诗,预示着英莲先是被拐,后被薛蟠抢走做妾,以及甄士隐家破人亡的悲剧。英莲到薛家后被薛宝钗改名“香菱”,这里的“菱花”指香菱,“雪”指薛家。第四回护官符有“丰年好大雪”指薛家。为什么要用“雪”来指代薛家?这不只是谐音的问题,还暗喻薛家的故乡是东北雪国。在明遗民诗文中常用“胡笳”、“膻腥”、“风”、“北风”、“水”、“雪”“金”等指代满人、清兵等。例如,钱谦益《后秋兴之十三》:“望断关河非汉帜,摧残日月是胡笳。”吕留良《述怀》:“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夏完淳《大哀赋》:“使腥秽之北风,陷泥涂于南纪。”夏完淳《一剪梅·咏柳》:“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萧诗《冬日村居十首》:“洹寒知岁晚,积雪满村庄。朔气来南国,重阴满大荒。”薛蟠打死冯渊,掠走英莲为奴,影射清国屡次入关烧杀抢掠,掠走百万汉人为奴。

(菱角花)

英莲到薛家后被薛宝钗改名为“香菱”,菱是指菱角花,菱角花与莲花不是一个品种,莲花具有丰富美好的文化内涵,而低贱的菱花并没有什么文化内涵,两相比较犹如天渊之别。但配上“香”字寓意:虽然英莲由大舜正裔的主子沦为清国的奴才,但是依然留有华夏灿烂文化熏陶下的余香。后来香菱进大观园跟黛玉学诗,具有华夏人慧根的香菱经过刻苦学习,很快就作出了令大家称叹的好诗。为什么作者设计香菱跟林黛玉学诗?因为林黛玉的花名签是水芙蓉,即荷花,香菱判词有“根并荷花一茎香”,也就是说尽管薛宝钗把英莲的名字改为香菱,但是菱花与荷花的根是连在一起的,黛玉和香菱都是华夏优秀儿女。

但是,夏金桂进了薛家后连香菱这个名字都不容,她厌恶香字,把香菱改名秋菱。批语提示谐音“丘陵”,有坟丘、陵墓之意。菱花盛开在夏天,到了秋天就枯败了,夏金桂就是要让香菱枯败,其行为必然是逼死香菱。《红楼梦》中的人物分三大阵营,一是维护汉民族朱家皇权统治的明朝人阵营,二是农民军以及趁火打劫的流寇阵营,三是清国以及投降清国的汉人阵营。夏金桂名字带金,属于第三个阵营。凡有一点易经文化知识的读者都知道秋的五行是金,在自然界到了秋天百花凋零,在易经文化上秋金克木代表肃杀。《红楼梦》中金影射清国,因为清国的前身是金。书中伤春悲秋的基调,以及金秋赏月的寓意和指向是很明显的。

英莲的悲惨命运和结局在第五回已经交代得清清楚楚。英莲的图谶: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两地生孤木”是“桂”字,指夏金桂。在第79和第80回,夏金桂等人对英莲的凌虐残害已经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香菱在情榜是“呆香菱”,意即:善恶不辨,是非不分;天真无邪,独缺心机;被掠为奴,心甘情愿;虽有团圆之心,却无实际行动;随遇而安,幻想蒙心。呆香菱的悲惨命运代表了在明末清初那个昏暗的历史时期,一大批被清人掠夺的汉人虽然心甘情愿为奴,但是依然被折磨得悲惨死去。这是一段民族苦难史,《红楼梦》作者们在用文学手段隐写明末清初那段血腥历史时,不会遗忘香菱这批人。

————————————

校对:王华东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不一样的文章。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2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