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芙蓉 >> 芙蓉的形状 >> 女子深夜写下一首古诗,饱含相思之情
吴歌,是流传在吴语方言地区的一种民歌,发源于太湖流域,并以太湖流域为传承中心,代代相袭,绵延至今,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吴歌的历史很长。史记中记载,周太王之子泰伯让位给自己的弟弟,自己来到了吴地,并且教会了吴人唱歌。实际上,史记的这个记载并不可信,吴地的文化是独立于中原发展的。
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认为吴歌不会迟于诗经。诗经里虽然没有吴歌,但有人认为吴歌“实可与诗三百并驾齐驱”。
吴歌因为是民间文学,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受到重视,到了明代,大学者王世贞才真正看到了吴歌的地位:
虽俚字乡语,不能离俗,而得古风人遗意;其辞亦有可采者……即使子建太白降为俚谈,恐亦不能过也。
王世贞认为就算是曹植和李白写吴歌,恐怕也不能超过那些吴歌中的经典,实际上李白却是写过吴歌,而且是吴歌中的一个分支——子夜歌。
子夜歌,相传为晋代的一位名为子夜的女子所作,而近年来人们倾向于认为子夜歌为吴地女子共同传唱的一组恋歌,而非由“子夜”一人所作。
类似于民歌这种题材的诗歌,很难归结为某个人的成就。不过由于描写的大部分为恋歌,而且多为女性视角,作者大概率为女性。
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这首诗是子夜吴歌的代表作品。
很多人用谐音来解释这首诗:芙蓉就是夫容,莲子是怜子。
这就让我想起易中天曾经提出一个看法:韩信与萧何,似乎有一种奇缘,他俩姓名拼音的第一个字母,韩信是HX,萧何是XH。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凡事相信这种说法的人,基本上都是不懂语言学的。
如果穿越回宋代的话,这个说法还可能理解,毕竟那个时候语言学还没有起步,以至于朱熹在阅读诗经的时候,发现很多不押韵,可他又没有办法,于是只好采取了叶(音谐)音的方式注音。
可是今天还这样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韩信的上古拟音为ansien,萧何的上古拟音为syugar。怎么也不可能缩写为HX。
同样魏晋时期属于中古汉语,芙蓉为biujiwo,夫容biujiwo。莲和怜同样为lien,那么这个说法就可以信了。
这首诗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
早上,女子来到凉台之上久久地伫立,他也许是去乘凉,毕竟江南的夏天炎热得很。
但其实乘凉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口实,她在凉台上凝望的、惦念的是那周遭长满兰草的池塘。
为什么女子会晚上想要在长满兰草的池塘边休息呢?因为那里有自己的欣赏人啊。
晚上,借着这清爽的月光,不仅可以将莲子采得又快又多,还能够和自己的心上人见上一面。
当然这一切都是表面的意思,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实际上是在说,希望早一点和心上人完婚,然后就可以多子多福了,不过这样直接说出来太尴尬了,只要采取谐音的方式。好在大家都懂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