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马黎通讯员高菲王平马正心

3月12日,植树节。

今年已是第42个植树节了,也有点特别,我们不能像往年那样挥锹铲土,扶苗填坑,很多城市开启了云植树。

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正式将每年3月12日全国植树节。从此,义务植树成为我国法定的全民植树活动。

还有多少人记得,杭州人在那年,种了哪些树,它们还好吗?

松▏年前,袁仁敬开启的“九里云松”

翻开年3月12日的《浙江日报》,头版头条《全省各地掀起春季造林高潮》,最后一段,是这样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的关于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的决议颁布后,全省人民坚决响应,积极行动……一个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已经兴起。”

再看那年3月13日的《杭州日报》头版,时间地点有了清楚记载:植树节一大早,人们来到万松岭,“经过半天劳动,种了近千株湿地松、黑松。”

另一篇:清晨,人们到玉皇山上植树造林,“要为绿化杭州、美化西湖作贡献。一个上午,他们种植了湿地松、栓皮栎、香枫等四百多棵。”

如今的万松岭,松岭密布,而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杭州市园文局)凤凰山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说,玉皇山山头有太多树,多棵湿地松恐怕早已淹没其中。

玉皇山半山腰的紫来洞平台,“紫气东来”石壁旁,有一棵挺拔的雪松。再走几步,喜德山房门口,观赏八卦田的绝佳位置上,也有一棵雪松,一个人能抱得住,20米左右高。

凤凰山管理处园林管理科副科长张璐说,这几棵雪松不需要太多养护,自己就长得很好,不长虫,也没病害,每棵树的胸围和脾气,都有详细的记录。

但40年前种下的湿地松,却没有找到,记者只好回来问专家。

“湿地松是从国外引种到杭州的,它原来长在美国东南部,常绿树种。确实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种到杭州,当时,杭州植物园分到了四斤种子。九里松原来的马尾松病死了,后来就改用湿地松了,杭州绿化上也用的很多。”今年80岁的俞仲辂先生,记忆依旧非常清晰。

“雪松身材很好。”俞仲辂熟悉它,雪松原产印度,杭州最早就在玉皇山紫来洞种植。

年,玉皇山紫来洞平台上的雪松。凤凰山管理处供图

不过,种植松树,早已成为西湖山林的重要一脉,从古到今,人们都没想改变它。

作为中国最早给西湖写诗点赞的诗人白居易,他所记载的植物种类,创下了多项“为杭州最早文史记载”,比如,“万株松树青山上”,他在《湖上夜归》中写的,就是万松岭上的松林。

杭州有写《苔》的袁枚,还有种松的袁仁敬。

唐代在杭州当刺史的他,如果知道年后,当年和老百姓一起种松树,形成“九里云松”的景观,风景依旧,多少会感到欣慰。这是杭州植树史上的一个重要起点。

由洪春桥以达下天竺,共九里,左右各三行,每行相距八、九尺。当时还有袁公松门,跨路有似“一”字,又称“一字门”。这不仅是西湖园林史上大规模人工植树造林之始,也是西湖最早的行道树,为历代西湖很多记载所称颂。那时的杭州,已经成为“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的风景城市。

樟▏岁以上的香樟,杭州有83株

关于植物节,还有一个时间点,很多人恐怕也不太记得。

年,中央公布《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规定每个年满18岁的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每年义务植树3-5株。

年,也是全民义务植树运动39周年。

《杭州市志》中写道,杭州市区的义务植树是围绕风景点的美化、绿化任务进行的。

年植树节,人们在杭州市园文局花圃植物园及西湖各公园风景点参加义务植树,共植树20多万株,种植地被物公斤。年,杭州六个城区共发动62万人次,植树多万株,新建花坛只。年植物节,人们在朝晖二小区、章太炎纪念馆墓前、长桥公园、三潭印月、浣沙路等地,栽下香樟、紫薇、银杏等近千株。

这些树,很多都是“老杭州”了,也就是专业说法里的乡土树种。杭州园文局老局长施奠东先生在《西湖钩沉》一文中,整理统计过一个数据:西湖历史文献记载加上现存的古树共近80种,其中马尾松、垂柳、荷花、梅花、桃花、桂花、木芙蓉、杏花、枫香、牡丹、山茶、杨梅、石榴、海棠和紫薇15种植物,为历史上西湖最主要的植物种类,都有很详细的诗文记载。

“很多地方在模仿西湖美景,亭台楼阁石泉,以及一般的花木都是可以人工仿制营造的,但是,唯独这批数量巨大的古树名木群落,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景观,这是西湖园林中特有的植物景观。”浙江农林大学硕士、如今主创植物设计师、工程师的韩丹萍这样说。

木芙蓉

孤山的梅花。李翔摄

杭州市园文局曾经组织了4次对西湖古树名木的调查,数量排名前三位的古树名木树种,是香樟、枫香、银杏。香樟树龄岁以上的就有83株。其中,法相寺有千年古樟,吴山有树龄岁的宋樟8棵。

老杭州都知道,杭州的树,很多是有编号,比如古树名木,比如生了病的树。“医生”每隔几年,就要体检一次,这些古树还在不在,有没有被破坏。每次调查,自然有些变化。有些树太老了,自然死亡,有些受到了破坏,或者是道路建设需要,死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而它们的每一个变化,总是勾连着杭州人的内心。

桃▏湖边一株桃,被一个杭州人记挂五年

《浙江日报》年3月12日头版新闻,标题《我省七年义务植树一亿多株》,其中有一句话:“去年那场很难统计人数的杭州市民自发‘抗台救树’的活动中,五万株吹倒的树木被扶起了4.6万多株。”下面一则配稿,标题是《台风吹不尽,春风吹又生》,在去年台风中,西湖风景区近0株有30多年树龄的柳树和法国梧桐倒伏,成千上万人自发为西湖“扶树整容”,如今将发新枝。

年,为了建设杭州地铁3号线松木场站,曙光路上的棵行道树法国梧桐被迁走。4年后,这里将被种上类似树种。

这十多年间,宋乐天一直用照片和文字,持续观察、记录西湖的树与花,她的豆瓣里,有一个名为“对照记”的相册,拍下一棵树的往日与今朝,相聚与别离。其中,让她觉得很伤心的,是白堤的两棵碧桃。

一棵碧桃,曾经靠近白堤孤山路起点。它的位置,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从逸云寄庐墙角第一棵碧桃数起,年初它是第六棵。此后前头时有新的同伴插队进来,或者搬迁出去;排序在五六七八之间变化。年3月23日,它的位置是第八。我想它大概还活着,只是力有未逮,看上去如此沉默。我打算过些时候再去看看。”

年末,她发现它断了一条主臂。“缺口平整,猜测是因病变而截的枝。当时以为虽然失了平衡,春天依然能开出半树花来吧。四个月后再去,才知道过于乐观了。残存的枝条上细枝黝黑,找不到丝毫花芽的迹象。”

年4月,它的位置空了。宋乐天发了一条微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临别,脑子里不知怎么蹦出这两句。”

宋乐天供图

白堤上,一棵碧桃的七个瞬间:年12月15日,年4月21日,年8月27日,年11月25日,年1月4日,年3月23日,年3月28日。

白居易不知会不会想到,这个老地方,当年他亲手种下的碧桃,在一千多年之后,被新一代杭州人如此贴心的记录着,记挂着。

唐长庆二年(公元年),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兴修水利,筑堤保护钱塘湖;泄引湖水,灌溉良田千顷。修筑钱塘门至武林门的长堤,堤上植柳树和碧桃,把西湖分成上湖和下湖(今少年宫以北地区,湖已废),形成“桃红柳绿”的景致。

一代又一代,总有人在关心留意一棵树的生与死,在或不在,也总会在同一个地方,重新长出新的枝叶。

“不管历史如何变,如何毁坏与重建,不同时期,总是有人补植相应的树种,以恢复历史上的植物景观,这些都是西湖植物景观历史延续性良好的见证。”韩丹萍说。

参考书目:

《湖上寻美——西湖美学小札》作者施奠东

《杭州西湖植物景观历史变迁研究》作者韩丹萍

《杭州市志》(第一卷)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28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