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芙蓉 >> 芙蓉的形状 >> 一颗壮怀激烈又孤寂坚忍的冰心读七绝
盛唐主要有两大诗派,一是以王孟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二是以高岑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因之前我们通过选读王孟二人的几首山水诗,已对盛唐山水田园诗有所了解,故从本次开始我们就共同走进盛唐边塞派诗人的世界并了解他们各自诗作的不同风格。
本篇先从“七绝圣手”王昌龄开始,我选读了他的三组不同风格的诗,并且这三组诗也是依其仕途的先后时间顺序而选的,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能对他这个人以及他所作的诗都有个较全面的认识。老规矩,我们还是先分别来读一读、感受感受,再试着对诗的情感内容、写作方法等方面做具体分析。
一、慨边事千年未宁,怀破虏立功壮志
出塞诗是王昌龄在登第前赴西域时所作的,那时的他壮怀激烈、渴望建立边功,所作的边塞诗多含破敌立功的英雄气概。其《出塞二首》多为后世所传诵,相信大家也非常熟悉,whatever,我们先一起重温诗的内容并思考这两首讲什么,以及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出塞二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该图引用自网络一)情感内容解读
1、其一悲慨边塞自秦汉以来就不断遭到胡虏的袭扰,古往今来更是有无数戍边士卒死于战场终身未返。倘若李广在世何至于此?既是对众多一线战士的同情,也是对边地安宁生活的渴望。
2、其二描写了一位在寒夜里手持金刀跨马迎战、速斩敌军赢得胜利的战士,赞我边塞将士皆奋勇杀敌、勇敢善战。
二)写作方法分析
1、写作方式:1)“融情于景”,即其一中把对戍边士卒的同情与“明月、关山”相融合;2)“抒情与议论相结合”,即其一的首二句为写景抒情、末二句为议论;3)“人物与环境的描写”,例如,其二的“骝马新跨白玉鞍”是通过对战斗装备的描写来间接描写人物的英勇飒爽的形象,而“战罢沙场月色寒”这句则是通过环境的描写来体现战士愤慨杀敌的勇武。
2、修辞手法:1)“互文”,即其一的首二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2)“借古讽今”,即其一的末二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3)“指代”,即其二的人物描写是通过“战马”、“金刀”这些物来间接指代战士其人的;4)“象征”,即其二的末句“匣里金刀血未干”中的“血未干”三个字,我认为这象征着戍边将士们杀敌卫国的滚烫热血;5)“烘托”,例如,其二中的“城头铁鼓声犹震”这句通过环境的描写来侧面烘托战士赢得战斗的速度之快。
综上,我们透过诗句能够感受到一个俯仰古今的广阔胸怀,一颗深切同情士卒的慈悲之心,以及一种渴望戍边立功的豪情壮志。
二、吴地寒雨送友归,别前聊表己冰心
也许是王昌龄狂放不羁的个性导致了他之后的仕宦生涯遭受了连番贬谪,下面这组诗就是作于他贬任江宁丞期间。
同样,下面这组诗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我们同样先来温故一遍,并思考:首二句中的“吴、楚”是两个地方吗?“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人对什么的表态?第二首的“明月心”指什么?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该图引用自网络一)“吴、楚”所指的地点问题
关于首二句一会儿“吴”、一会儿“楚”,不免叫人有些昏头转向,送人怎么会分身在两个地方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查了下相关资料并结合当时诗人任江宁丞(“江宁”即现南京)从江宁入润州(现镇江)送友的背景,终于明白原来“吴、楚”同指一地即镇江,因古时候曾属吴国和楚国,所以其实是一个地方。再还原到诗的首二句分别使用“吴、楚”,应该是为了避免词汇重复而特意为之,另外也鲜少听到“吴山”,而“楚山”用得更多,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用词习惯。
二)诗人因何而言“一片冰心在玉壶”?
我们读过许多送别诗,一般都是重点表达与友人的不舍,或赞友人品德,或咏二人友情,而这组诗的第一首却重在向即将去东都洛阳的友人表明个人对遭受非议和污蔑的态度——“一片冰心在玉壶”,即自己个人的品行操守是冰清玉洁的、决不因世俗的流言蜚语而被玷污。
可见,诗人是非常在意自己的名声的,特别是在意洛阳亲友的看法,希望自己一颗纯澈明心不被误解。换位思考也能理解为何那么在意亲友的看法,其实工作生活中的我们也是一样,比起遭到外人的误解非议,我们更在乎自己的家人朋友如何看待我们。
三)“明月心”的含义
我认为第二首的末句“寂寂寒江明月心”中的“明月心”有两层含义:1、指诗人送别友人后的那颗孤独而磊落光明的心,2、指寄明月一路为友人护送,喻自己对友人的情谊。这点在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也有类似的用法,即“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同样借“明月”来替自己一路陪伴远行的友人。
以上,我们看见了一颗仕途受创但光明磊落的心,也看到一个送别友人后举头对月、孤寂惆怅的身影。
三、争弄莲舟欢声唱,花容月色赏心事
下面的这组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期间,一次在龙标城外的东溪荷池见到当地酋长的公主以及蛮女阿朵采莲唱歌而作的。那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当地女子采莲的欢乐吧。
采莲曲二首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该图引用自网络一)当地女子为何要“争弄莲舟”?
原来“采莲”在当时已经是一项盛行的民俗活动,活动当天,采莲女子结伴荡舟于湖、对歌取乐。因为“莲”通“怜”音,故有女子在这天将采来的莲子装进绣好的荷包中送给喜欢的男子,表达相思之意。
结合上述背景,再来看她们“争弄莲舟”的行为,不免猜想很可能是当天活动设有头彩,她们之所以竞舟采莲极有可能是为了夺得头彩。至于向爱慕的男子表达心意有可能是顺带吧,哈哈,因为诗中重点展现的是这群采莲女不顾身上的衣物被水溅湿、也要以最快的速度采得最美的莲花,并且直到月上江头才结束。
通过这些能看得出采莲女们并非是纤弱柔媚的,而是活力四射、争强好胜的。
二)当地女子所唱的《采莲曲》是怎样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即远远看去采莲女们已与满池莲花融为一体,不论是身着碧绿的罗裙似从荷叶裁出,还是一张张堪比花容的娇颜,皆已分不清是人似花、还是花似人。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即乘舟渐入莲池深处的采莲女们虽已看不见,但她们清亮欢快的歌声却伴着阵阵荷香传到岸上来。她们当时会唱什么歌呢?我猜她们可能会唱一首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又或者会在莲舟上即兴对唱,毕竟采莲在当时是一项盛事,单唱一首民歌是不尽兴的。
驻足于如此沁人心脾的莲花池旁,看着花容月色的采莲女们唱出如此美妙动人的歌声,难怪王昌龄见状要为作《采莲曲二首》呢,因为快乐真的会传染啊!
好啦,以上就是对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三种不同风格组诗的分享与解读。相信你也通过这三组诗分别看到了一双折射历史沧桑的慧眼、一颗藏于玉壶而晶莹剔透的冰心、一个乐于欣赏民俗富有生活情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