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

王昌龄的一首诗穿越千年,惊艳了日本人,更

发布时间:2025/1/17 12:48:02   
唐诗,仿佛浮在书页上的一弯残月,即使你合上书卷,也会在你内心洒下一道道似水光亮;唐诗,仿佛一方小轩窗,窗里的人对镜贴花黄,窗外的人早已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唐诗,仿佛一株雨后芭蕉,忧愁的雨滴滑落在黄昏,叹息声,隔窗点滴到天明。在唐代,古典诗歌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文学水平,整个唐代,涌现出了有名有姓诗人达位,其中,王昌龄作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深受后人喜爱和极为为人所熟知。今天,我们来欣赏这样一首诗,在王昌龄众多诗歌中,这首诗地位也许不如《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诗脍炙人口,但是,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时期,它的知名度急速上升,惊艳了日本人,更感动了我们中国人。全诗如下:《送柴侍御》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记得今年武汉疫情大爆发之时,日本紧急援助中国,其援助物资上有很多中国古诗词,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山川异域,风月无边;还有就是同样火遍全网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的这首诗,很难想象,跨越了千年依然能如此惊艳,如此令人感动,这也不得不让我为中国古诗词而骄傲、自豪,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了我们太多太多的感动和力量了。开篇“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据此,可以推测出此作大约成于诗人被贬龙标之时。“流水”与“通波”的出现,暗示江河相连,畅通无阻,友人前路一片光明顺畅,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同时,为下文情感抒发蓄势。第二句“送君不觉有离伤”,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用“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两句表达出不管自己身在何方,不管友人身处何地,自己都与友人心心相印,毕竟,即使二人天南海北,头上也都顶着相同的月亮。最后两句使得原本应是忧伤的送别变成了乐观的祝福,给予了友人莫大的鼓励。这两句诗也反映出了王昌龄乐观、豁达的一生,也难怪在盛唐时期,他可以有李白、孟浩然、高适、王维、王之涣等如此强大的朋友圈,同时,王昌龄的诗作也极为能代表盛唐整体的诗歌创作风格——豪迈、大气。从文学艺术角度来看,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立意新颖,既出人意料,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此等佳句,如神来之笔,也难怪此句瞬间火爆全网。另外,除了高超的写作手法外,中国人自古对于青山、明月等意象情有独钟也是导致最后两句流传千古的原因之一。青山是忠义、矢志不渝的象征,明月是思念的寄托,二者融合相得益彰,令人印象深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3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