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芙蓉 >> 芙蓉的繁衍 >> 长安十二时辰告诉我们,唐朝女人都是隐
点击查看短片:古唇妆精致画法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作者/小文
来源/十点书店
ID/sdibooks
小文最近逛微博,神仙姐姐刘亦菲的《花木兰》预告篇几乎霸屏。
尤其是预告中伴随着郑佩佩的认真的说教,神仙姐姐完美复刻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妆容令人过目不忘。
而这一番茄炒蛋的夸张配色妆面也被网友戏称为“最大胆拒绝相亲妆”,简直是每根毛发都写满拒绝。
然而有心人士经过考察史料,考证得出当时代的北朝妆容确然如此。
这让小文想起了最近大火的另一部影视作品——《长安十二时辰》里的一张动图。
柳叶弯眉,眉眼间说不尽的情愫,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更有欲说还休的含蓄与妩媚。
据说剧中舞伎是按照一个陶俑百分百真实复刻的。
一看到这,小文便开始了追剧之旅,而且越是深入就越叹服剧中的服化道,真可谓业界良心。
从前许多古装剧集,为了凸显演员之美而肆意篡改历史事实,尤其是服道化上做了过多的现代改动,无论拍的是哪个朝代,网红韩式一字眉几乎成为标配。
《武媚娘传奇》剧照
清宫剧《宫》剧照
事实上,中国美妆史上,光眉形就有数十种居多,而唐朝是眉形种类最多的朝代。
唐代妇女画眉样式的演变
(图片出自《中国历代妇女装饰》一书)
当年被大家戏称是得罪造型师的刘嘉玲的武则天造型,现在看来却是真正忠于历史的作品。
唐代妆容并非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时代的盛衰转折而不断变化的。
唐初尚白,以柳叶细眉为主,后眉形由细转粗,脸颊的红妆日益浓重,范围逐渐扩大,主要妆容有白妆、桃花妆、芙蓉妆、飞霞妆等等。
时至盛唐,花钿流行,受西域文化影响颇深,脸颊的红晕逐渐变成更为深重的赭色,妆容以梅花妆、檀晕妆、酒晕妆、啼妆、赭面妆为主。
盛极而衰时,唐朝进入中晚期,侍女体态已由丰腴转向臃肿,大面积敷红妆晕染的妆容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素粉施面,粗眉,而面带愁容之色。
分别有白妆青黛眉,时世妆,血晕妆,而唐末的时世妆最令小文难忘。
白居易《时世妆》一诗中描述此妆时说道:“……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图为博主仿妆
唐末的妇人们头梳圆鬟锥髻,而不插设任何鬓饰,更不施朱粉,仅仅以乌青色的膏状物涂抹嘴唇。
这样的妆容放至如今,亦是大胆夸张,而在受到吐蕃风气影响的当时,却是一种潮流妆容。
唐人的精致和讲究除了体现在妆面形式多种多样之外,更表现在化妆步骤、次序的严谨。
共分七步,分别为敷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画靥,描斜红,涂唇脂,乍一看比之如今美妆博主的高级妆容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图片来自网络)
敷粉
无论是唐初清新淡雅的白妆还是盛唐时候艳丽的红妆,所有妆容的基础都离不开白粉素粉。
所谓的白粉素粉,和现在的粉底作用类似,旨在遮掩瑕疵,使面容洁白。
妆粉的种类最初有两种,一种是由米粒研磨成粉,但粘性不强,容易脱妆;
一种是铅化成的糊状面脂,制作工艺复杂,且含有许多化学元素,长期使用对身体有毒害。
唐初女子为了追求肌肤胜雪的状态,可谓丧心病狂,常常将粉从额头敷至脖颈,几乎武装到牙齿。
日本艺伎妆容便是唐代白妆的承袭和发展。
(图为电影《花魁》剧照)
抹胭脂
胭脂为红妆的主要材料,其别名有红蓝,春红,万金红,燕脂,燕支,阏氏等等,由匈奴境内的焉支山出土随后穿入中原,成为广大汉族妇女的饰品,和现在的腮红类似。
唐代诗人王建有诗云:“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拔红泥”,可能当时腮红比较便宜吧,妇女们都比较舍得挥霍。
唐初桃花妆以白粉和胭脂搅拌均匀敷于面部,颜色类似春日桃花,粉淡典雅;盛唐时候的酒晕妆,又名醉妆,涂抹胭脂的地方几乎遍及全脸,只剩额头、鼻梁和下颌部分微露白色。
不同时期,胭脂覆盖的面积和颜色浓重程度都有所不同,由初唐向盛唐过度时候逐渐扩大,更体现着一个朝代的开放和自信程度的不断变化。
而现在流行的宿醉妆,要是认真地追根溯源起来,说不定还要和唐妆攀亲戚呢。
画黛眉
唐代眉妆常用石黛,画眉时呈黑色,而后又出现了螺子黛,青雀头黛,铜黛等,多呈墨绿色、黑色和翠色。
电影《猫妖传》中,杨贵妃的眉毛便呈现黛青色,纯黑中透着幽幽的绿意。
在不同时期,眉形也是千差万别。
(图片来源见水印)
盛唐时期,女子常将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
(图片来源见水印)
后由于阔眉的形状面积比较大,看起来就像一块墨点在脸上,容易显得呆板,于是人们就将眉毛边缘晕散开来,使其自然,并称之为晕眉。
(图片来源见水印)
昂贵的画眉用具也常作为君王赐予妃嫔的礼物,更是妃子们争宠大戏的导火索。
清宫剧《甄嬛传》中“螺子黛”也出现了几回,剧中华妃还曾因皇帝多赏了甄嬛几斛螺子黛而大发雷霆。
贴花钿,点画靥
花钿主要作为一种额前装饰,其颜色主要由制作花钿的材料决定,如金箔纸为金色,黑光纸为玄色,鱼腮骨为白色等,也有根据图案需求染色的。
粘贴花钿所用胶水名作呵胶,因呵气便可融化使用而得名,相传为鱼鳔制成,粘性极佳,甚至可用来胶合羽箭。
卸妆时只需热水一敷便可揭下。
不得不再次感叹,唐代妇女们真有钱呀,金箔也能随便贴脸,关键还是一次性,小文化身柠檬精,酸了。
装饰面容的除了花钿还有面靥。
(图片来自网络)
面靥最初是作为一种宫廷生活中的特殊标志而存在,当某位妃子来了例假,不能接受帝王临幸时候,便会在唇颊两处点上小点,女史见了便自动略过。
直至现在来例假可能都会是一个让人害羞的话题,但在唐朝却可以堂而皇之地为之设计标志,其开放程度不言而喻了。
后来面靥流传至民间,逐渐发展成一种妆饰。
画靥除了用胭脂点染之外,还有用金箔、翠羽等物粘附而成。
盛唐往后,面靥的规模扩展,样式增多:有如钱币妆的“钱点”,有状如杏桃的“杏靥”,还有在原本面靥四周点缀各类花草的“花靥”。
更有甚者,将各种画靥贴满全脸,如欧阳炯《女冠子》词中所述:“薄妆桃脸,满面纵横画靥”。
(图片来源见水印)
描斜红,涂唇脂
斜红是由胭脂或者其他能呈现鲜艳颜料晕染描绘而成的面部装饰图案,颜色鲜红,形状如蔓草般蔓延于脸部,主要集中在额前,两颊。
以斜红为主的妆面又称斜红妆,晓霞妆,是唐代妆容艺术中的代表性样式,以浓重、艳丽为特点,体现了唐代民族融合,文化兼容,个性突出等时代特点。
(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斜红妆还有一个故事,相传三国时期,一位名叫薛夜来的宫女初入魏宫,因不熟识环境,来到文帝住处时候不小心撞倒了屏风,意外受伤,伤口流出的鲜血如晓霞般散开,而当夜宫女得到文帝怜爱和宠幸。
在此之后,宫女们认为面带伤容能够激发帝王的怜香惜玉之情,便竞相用胭脂在太阳穴上仿画出一道道“伤痕”,以期许博得宠幸,沿用至唐朝便有了更为夸张的表现。
不瞒大家说,小文看到这伤痕累累的妆容,感觉丧尸分分钟穿越回了盛唐。
(图片来源见水印)
至于涂唇脂,唐代妇女的唇色变化丰富多样,尤其以娇小浓艳为时尚,唇形也是多种多样,但以“樱桃小口一点点”的花瓣唇,樱桃唇为主。
图片取自《中国历代妇女妆饰》
无论你是天生小嘴还是生来大口,在唐朝总有方法让你化身朱唇轻启,无限温柔的美娇娘。
唐朝的繁盛从女子妆容的奢华用量中可见一斑,唐朝女子俨然是隐形富豪呀。
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年疯狂敷粉,美白打腮红的他们和如今努力搬砖买神仙水的我们如出一辙。
在观剧的过程中,除了沉醉于跌宕起伏的剧情,偶尔探寻一下其中深藏的历史故事,一边吐槽一边探寻着历史,也是趣事一件。
美人终将迟暮,时代始终发展,而对于美的追求从未停歇,这便是人生在世的快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