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芙蓉 >> 芙蓉的繁衍 >> 王维的送别仅20字,却写得很玄妙,最
说到王维,大家都很熟悉,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的《送别》诗有三首,这三首中最绝的当属《送别?山中送别》这一首,说它绝,因为该诗不仅最短,只有20个字,而且写法也最特别的,韵味十足,成为后世传颂的千古佳作。
那么这首短诗妙在哪里?为何能高人一筹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译文:
自从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下我就关闭柴门。等到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远方的游子呀你能不能回来?
王维的这首《山中送别》,写的是与友人送别后的思念之情,我认为写得妙在三个地方。
一、妙在送别后
为什么说妙在送别后,一般人写送别诗,都是写与友人送别时的感人场景,或折柳垂泪,或掩衫哭泣,让人感动万千。如:
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一-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一一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3、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
4、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但王维这一首送别诗很奇特,当时送别的情景不写,而重点写与友人分别后的自己内心感受。
“山中相送罢”,很清楚地告诉人们,自己与友是在山中告别的。也就是说,友人已经远走了,只有自己孤身一人,还沉浸在思念友人场景中。
所以,我们说王维这首送别诗,不寻常地以"山中相送罢"开篇,是作者有意为之,也是酝酿已久的表达方式。
这种不写送别场景,转而写送别后个人的情感体验真可谓是别具匠心。作者在第一句就告诉人们,我已经把友人送走了,“送罢”用得很好,口气平和,无起伏,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无所谓。
作者有意把友人离别时伤人的情景谈化,好像在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相聚就有分离,友人已经走了,走就走了,也没有什么。其实不然,他是为接下来的第二句埋下了伏笔。
二、妙在孤独时
“日暮掩柴扉”,第二句才衔接上了第一句的“山中相送罢”,可以说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山中与友人告别,看似很随意,没有忧伤,但到了傍晚,夕阳西下,关上自家柴门的那一刻起,作者的内心才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作者山中送友走后,回到家中,这时日暮西山,倦鸟归巢。他独自一人到家,忽然之间觉得少了些什么?他关上柴门那一刻起,内心的孤寂就已经涌上心头。
"日暮掩柴扉",这个转折并不突然,甚至说还很自然。把朋友送走了,独自回家,天已黑了,关上柴门,这一连续动作自然朴实,合情合理。
但也就是在一刻,思念之情就充满了作者的内心。一个人独在山中,夜晚来临,山里寂静得可怕,全没有了白天的喧嚷。这时的寂静恰恰衬托出作者内心所能感受到的孤独。
细品这一句,作者没有写自己如何思念友人,但从他一连串动作中露出来的,都是对友人深深的怀念。所以,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妙在不确定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最后这两句是作者发出的内心呼唤。从山中回来,关上门起,作者内心就不由自主地怀念起友人了。
这两句其实是出自《楚辞·招隐士》中的两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此处作者用来,真于谓恰到好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春天的草已经长得很茂盛了,可远游的王孙依旧没回来。
这两句诗可以和作者思念远方友人的急切心情是一致的,而且场景也很相似。
作者把自己内心朌友人归的希望寄托在春草上,盼望着春天的到来和草绿的时候,友人就该回来了。但草每年都是枯萎了又绿,可友人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
固为不知道友人何时归,回来的时间不确定,反而更激起了作者的思念之心,以及那种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友人才刚送走,回到家就开始在想什么时候才回来。这种不确定性与开头刚"送罢"友人形成了很强的时间上对比反差,把思念之情进一步升华放大。
总之,作者以清新的笔法,奇特的构思,精准的用笔,高人一筹的写作水平,最终才让这首送别诗成为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