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芙蓉 >> 芙蓉生活环境 >> 中国古代写得最好的6首赠别诗,李白独占3
中国古代写得最好的6首赠别诗,李白独占3首,真是惊世才华
小时候背诵唐诗,记住了李白、王昌龄、高适、王维这些名字,与此同时,我还记住了汪伦、辛渐、董大、元二这些名字。
我清楚,绝不仅仅只有我才会有这样怪诞的记忆,应该有不少人和我一样,都记住了他们的名字。《赠汪伦》《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这些诗篇让一些不可能青史留名的人留在了几千年中很多人的记忆里。
这些名字,是和一些伟大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是那些伟大诗人的朋友。而这些作品,都是一些关于友谊的诗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对七绝用力最专,成就最高,后代称誉他为“七绝圣手”。本诗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前两句重在写景,以弥漫江天的寒雨作离别的背景,以伫立的山峰比喻自己内心的孤独;
后两句写临别的叮咛之辞,以玉壶中一片晶亮纯洁的冰心告慰友人,表达自己的开朗和坚强。
整首诗色调清冷孤寂,却尤其衬托出诗人在逆境中不变的坚守,显得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直写景物:漫天黄云,夕阳西沉,一切都仿佛是沉重的;朔风寒且劲,大雁飞在漫天卷地的纷飞的大雪之中。景色苍茫悲凉,人亦如是。“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朋友的有力劝慰。慰藉中充满了信心与力量,激励朋友奋勇拼搏,话语朴质豪爽。
高适作此诗时,尚不得志,但胸中有千钧豪气,故这首诗境界大,格调高,与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昌龄与高适都是著名的边塞诗人,这两首送别诗颇见其伟丈夫性情。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极负盛名的赠别诗。
诗中描写的离别,不强调特殊的背景,最动人的是那种深沉真挚的惜别之情,因而适合在绝大多数离筵别席上演唱。
这首诗一经诞生,就被谱入乐曲,广为传唱。因为诗的首句提到“渭城”,所以称为《渭城曲》;又因为诗的末句是“西出阳关无故人”,所以又称为《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天性俊爽豪迈,孟浩然的风流倜傥让他倾心仰慕。
黄鹤楼边的这次离别,是两位不同寻常、浪漫潇洒的大诗人之间的离别,发生在繁华的季节(烟花三月),发生在繁华的时代(开元盛世);孟浩然的这次旅程,有着繁华的起点(黄鹤楼)和终点(扬州)。
李白以其“诗仙”之笔,将这次与众不同、充满诗意的离别写得飘逸灵动,余韵无穷。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前两句描写诗人即将乘船离开,汪伦前来歌唱送行的场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一句说明送别的不仅仅是汪伦,还有随汪伦同来送别的其他朋友,足见李白在当地颇受欢迎,也表现出主人汪伦的热情。
后两句中,李白以近在眼前的“桃花潭水”作比,以“深”为相似点,在对比中突出汪伦对自己的情义之深,构思巧妙。
“不及”二字将一虚一实、两个本看似毫不相关的对象联系起来,化无形为有形,进而加以对比,突出表现诗人自己的情感。
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这首诗道:“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诗人信手拈来之句竟如此巧妙、自然,足见李白举重若轻的诗歌艺术。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借月抒怀古来有之,分隔两地,山长水远,唯有明月当空,千里可共。诗人将一腔愁绪托付给明月,风送明月,一路伴君,待得斜光穿朱户之时将这些一一讲给友人听。
此句与“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有异曲同工之妙,“是遥寄情词,心魂渺渺”。
我以为,上面这些诗歌,应该算是中国古代最好的赠别诗了,而“诗仙”李白独占三首,由此可见他的惊世才华。他的心随时在旅行,却总能把我们带回家,回到曾经有过的情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