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芙蓉 >> 芙蓉的天敌 >> 二十年后重返霍格沃茨罗姨没来,斯教已去,
你敢相信吗?距第一部哈利波特电影播出,居然已经有20年了。
当年看电影的时候,本人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孩童,如今却已到了孩童也要叫一声“阿姨”的年纪。
不得不感叹,时光真是一把“杀猪刀”(不是)啊!
知道HBO1月1日要全球首发《哈利波特20周年:重返霍格沃茨》的纪录片时,我还是挺激动的,所以就守在电脑前看完了整部(当然,也就一个多小时)。
说实话,刚开始是有点小失望的。
里面虽然出现了很多当年参与电影的演员和导演,但是罗琳本人没来,只是穿插播放了年采访她的几个小片段。
作为整个故事的创作者,整个魔法世界的建造者,罗琳居然没来参加聚会,这跟前阵子有关她的争议或许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不过不管她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个人觉得她对这场风波表现得还是很勇敢的。
就像她前阵子在某平台放出的“狠话”:“我永远不会被麻瓜打倒”。
但看到快结尾处的部分时,我还是被触动了,这里提到了很多电影里已经离开的人。
有些人的离开我们很早就知道,像是饰演斯内普教授的艾伦里克曼,演邓布利多的理查德哈里斯。
还有一些人的离开我们并不知道,像是演哈利姨夫弗农的演员和演德拉科妈妈的演员等等。
也许他们没有那么大的名气,去世的时候可能也没有太多媒体报道,但他们也是《哈利波特》里的重要成员,一样不该被忘记。
总之,在今天的这篇文章里,我会把这部纪录片的大概内容给大家分享一下。
如果你还没看过纪录片的话,就看看我的这篇分享吧。
梦回霍格沃茨
纪录片的开场带着点儿故事情节。
在深夜的伦敦街头,不同的场景里,出现了好些我们熟悉的人——图书馆里的赫敏,咖啡馆里的海格,出租车里的纳威。
他们收到了神秘的来信——重返霍格沃茨的邀请函(之后文章出现的人名,尽量以角色名出现,以方便大家理解)。
然后是更多让“老粉”尖叫的人物和情节:9站台里,滚滚白烟中驶出的霍格沃茨特快;列车里的韦斯莱先生;拥抱在一起的卢娜,金妮;还有用预言家日报遮了半张脸的贝拉。
紧接着,伴随着熟悉的音乐,赫敏打开霍格沃茨礼堂的大门,在舞池里旋转的人群里,我们看见“少爷”德拉科,小天狼星,弗雷德乔治兄弟。。。。。。
他们看起来都既熟悉,又陌生,可能因为时间过去了太久,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些许岁月的痕迹。
之后,进入正片的环节。
正片被分成许多章节,像书一样,每个章节都有不同的主题。
但大致来说,每个章节的基本思路,是每部电影的导演与相关的演员的访谈录,中间穿插一些过去的片花之类。
大家可能知道,《哈利波特》系列总共8部电影(死亡圣器有2部),并不是由同一个导演的拍摄的,所以我们在看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影片风格的变化。
第一章,大难不死的男孩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前两部导演都是克里斯,由于这两部里的主人公们还处于孩童时期,所以影片的风格基本是童趣,明快和跳跃的。
在邓布利多的办公室里,导演克里斯和哈利的扮演者丹一起回忆当年旧事。
克里斯提到,自己之前并不愿意接拍哈利波特,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因为他的女儿强迫他看这本书的缘故,而接拍之后找寻男主哈利的经历也是很有趣的。
因为当年书本的出版轰动一时,成千上万人排队只为最先读到它。而把书本拍成电影,全国寻找演员的过程更是“万人空巷”。
基本每个角色,都有成千上百的孩子们排队争取。
而主角“大难不死的男孩”哈利的角色,一直没有进展,这让主创人员一筹莫展。
直到克里斯看到电影《大卫科波菲尔》里的小演员丹,他才立刻意识到,这不就是他心里的哈利波特吗?
而作者罗琳在看到年幼的丹时,也打心眼儿里相信,这就是自己要找的小巫师。
当小小的丹和艾玛,以及饰演罗恩的鲁伯特站在一起时,所有人都相信他们就是从书里跳出来的主人公。
三个主人公20年后重聚,都觉得非常不真实。
昔日的罗恩已成为了一个父亲,艾玛和丹的演艺事业一直都未停止,大家都有了不同的人生轨迹,但在20年前,他们的轨迹曾经交织在一起,谱写了8部奇妙的乐章。
在一个片段里有赫敏和海格重聚的场景,他们在格兰芬的公共休息室里依偎在一起拍照,看起来特别温馨。
海格说到那时候,他和赫敏以及其它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跟自己的孩子相处的时间还要多。
而他们在海格小屋解释什么是“泥巴种”的那场戏,赫敏说海格给了她非常多的温暖和鼓励,现在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在另外一个片段里,韦斯莱一家和马尔福一家被拿来对比。
韦斯莱先生说到韦斯莱家族的价值观——体贴,周到,有趣。
不用说,在陋居的日子,是哈利很多美好记忆的来源。而接触到马尔福一家,无疑是哈利噩梦的开始。
但是不得不说,扮演卢修斯的演员杰森真的太帅了,而且时间仿佛没有在他脸上留下痕迹似的,甚至可以说,他现在看着比十几年前还年轻。
而且演技也很到位,绝对是让人恨得牙痒痒的马尔福大人。
第二章,成年
如果说前两部《魔法石》和《密室》还是类似儿童电影的感觉,那么到第三部《阿兹卡班》开始,电影画风逐渐“暗黑”,故事情节也更趋近成人化。
这时的导演也变成了阿方索卡隆,是他吸引了加里来演小天狼星,这个第三部出现的非常重要的人物。
之所以选加里演小天狼星,制片人说是因为他看起来明明是暗黑的,却又同时拥有灵魂和温暖。
加里在纪录片里和哈利在魔药课的教室里见面,他看起来垂垂老矣,我竟没看出来这是当年那个骄傲狂妄的黑发教父。
他和哈利在影片里的互动很多,两人都深有情同父子之感,丹也在加里身上学到了很多表演的技巧。
接下来就到了《火焰杯》这部电影,这也是八部电影里我本人最爱的一部。
故事在这里逐渐发展到了更戏剧化的阶段,小演员们从自己的儿童时期过渡到了青少年阶段,英国导演麦克纽威尔接手了这部的拍摄。
他是一个充满热情,活力满满的人,这正好符合这部剧的氛围。
为了帮助韦斯莱兄弟找到打架的感觉,他作为一个60岁的小老头,亲自上前示范,还不幸被弗雷德/乔治折断了几根肋骨。
这也是“荷尔蒙”满满的一部影片,主人公们本身也和书里一样到了青春期,剧情里又有布斯巴顿和德姆斯特朗的年轻人加入。
所以导演也让年轻人的恋爱环节加入影片:赫敏穿上美美的裙子从台阶上迤逦而下和克鲁姆约会,哈利想和秋张跳舞好不容易开口邀请却被拒绝,还有罗恩对芙蓉的小小痴迷等等。
不得不说,导演完全抓住了我的胃口。
之后,伏地魔的正式出场,也直接导致了塞德里克的死亡。“儿童电影”里提到了“死亡”的话题,这也是给导演的巨大挑战。
麦克导演说,“塞德里克似的死,使整个系列迈向成人化,孩子们的童年一去不复返了。”
第三章,内心的光明与黑暗
从第五部电影开始,导演换成了大卫耶茨,也是他把整个系列的最后几部全部拍完,让故事有了完整的结尾。
在这个章节里,饰演贝拉的海伦娜和丹在巫师银行——古灵阁见面。
他们讨论了一些哈利的儿时趣事,包括他当时希望自己可以早生十几年,这样就可以和贝拉谈恋爱之类的。
海伦娜在现实世界里,没有了贝拉身上的疯狂和泯灭人性的样子,反而多了几分娇俏动人。
她还在礼堂里见了小天狼星的扮演者,第一句话就是“我把你杀了,对吧?”
贝拉在第五部里首次出现,此时,在哈利波特的世界里,暴风雨即将来临,巫师世界开始变得动荡不安。
导演提到,此时的故事变得越来越可怕,所以在拍摄上也要让人感受到剧情的变化,黑暗性和复杂性的增加。
而艾玛在现实社会里,感受到了名气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思考是否要退出影片的拍摄。
在这个章节里,还出现了很多人喜欢的卢娜的扮演者,她提到自己小的时候就很喜欢哈利波特的书,还和罗琳通过信。
有趣的是,几乎每个人都说自己在书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个演员都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不再孤单,我想这也是《哈利波特》的魅力所在。
另外,在斯莱特林的公共休息室,海伦娜还和另一位斯莱特林——德拉科见面了。
德拉科这个角色在《混血王子》的部分,逐渐变得复杂和丰满起来。
此时,他不能再像前几部那样,仅仅是哈利在学校的死对头,富人家的公子哥儿,而是需要快速成长起来,承担起家族的重任,在父亲卢修斯几度无法完成黑魔头交给的任务时扛下这个重担。
导演大卫耶茨对汤姆(德拉科)说,“你大放异彩的时候到了!”
他还说只要汤姆能让百分之一的观众对这个角色感同身受,或是同情他,那么他就成功了。
我想,评论区里那么多叫着“少爷不是坏人”,“最爱德拉科”的朋友,一定很早就认同了汤姆对这个角色的诠释吧。
接下来,影片进入让人比较感伤的部分,提到了很多演员的离开。
包括饰演邓布利多的理查德哈里斯,导演克里斯说他眼中有光,温暖可爱,像是11岁的孩子困在70岁老人的身体里。
还有饰演哈利姨夫德思礼的理查德格里菲斯,丹说是他不吝赐教,教自己关于表演的一切。
我们最爱的魔药大师,双面间谍,斯内普——艾伦里克曼,他对角色的塑造出神入化,让人为他揪心,为他难过。
另外,还有演奥利凡德的约翰赫特,演德拉科妈妈的海伦麦克罗里。。。。。。
在这用小天狼星的一句话悼念他们:爱我们的人们,永远不会真的离我们而去,你永远可以在心里找到他们。
第四章,为之而战的理由
最后一个部分《死亡圣器》,不仅象征着整部小说的完结,也是电影和现实里的人们情感最复杂的一个部分。
大多数演员们,在一起经历了8部影片的长期拍摄后,建立了坚固的友谊,却要在这里说再见了。
罗恩说这部电影的基调很暗,这也是大部分观众的感觉。因为他们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学校,而是在寻找魂器的路上,面临的艰难险阻可想而知。
有个场景,罗恩因为戴了太久的魂器,脾气越来越差而负气离开,赫敏和哈利在帐篷里伴着尼克凯夫的歌跳了一段慢舞。
这当然是导演的要求,但是即使作为观众看起来也毫不突兀,也没有任何尴尬的感觉。
就是两个经历了一切的年轻人,在逃亡的途中,在一个没有那么多危险的时刻,找了一个机会,让自己偶尔地放松一下,是非常单纯和充满默契的一个举动。
我个人也特别喜欢这个片段,有种在深海里苦苦挣扎后,突然有机会可以浮出海面喘口气的感觉。
如果说赫敏和哈利的感情是单纯的友谊的话,那么她和罗恩的爱情在这两部里也有了集中体现。
大卫导演说他很喜欢罗恩和赫敏的感情部分,而且这段被压制了好多年的感情,需要在这部里展现给迫不及待的观众。
所以就有了销毁了魂器金杯之后,罗恩和赫敏在密室里的那场吻戏。
艾玛提到这个情节,就说像是上演了一部恐怖秀。
其实作为观众的我看起来也是略有不适,虽然按理说情绪到那个阶段了,不过就是看着罗恩略秃的后脑勺有点难受。
到了影片结尾,哈利和伏地魔决一死战。
导演在这部分提到了自己的压力,包括他觉得这里必须拍出高潮,必须拍得有意义,必须引起共鸣和达到预期。
虽然他尽力了,我个人是觉得还好,毕竟书里的伏地魔是像一个凡人一样的死去了,而电影夸大了这个效果,让伏地魔显得不像个真人。
最后,也到了纪录片的结尾部分。
“三小只”说到了自己在影片拍摄结束时的不舍和恍惚,他们都知道拍摄一定会结束,但时间太久也导致了他们情感的错位,一时间甚至无法分辨自己到底是谁。
他们几乎是看着对方一起长大的,即使拍完后分开了很久,可再见面还是如此熟悉亲切,彼此都是对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实看电影和书的我们,何尝不是伴着他们一起长大?
我们在里面看到了自己,想到了那些和他们一起度过的好的或者不好的日子。
《哈利波特》不仅仅是一部系列小说或者电影,它还是我们青葱岁月的最好纪念。
如果大家还对别的哈利波特相关话题感兴趣,欢迎在留言评论里告知。我将会在中尽自己所能分析出来,分享给大家。
本文由蒿艾艾原创。如果你也觉得我的文章不错,欢迎分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1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