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

浅析涉江采芙蓉在清代的艺术新变

发布时间:2023/1/19 11:16:36   
擅长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503607.html

在《历代辞赋总汇》一书中,共计收录了《涉江采芙蓉赋》14篇,皆为清人所作,根据对比每篇赋中的主旨、意境以及赋的格律等情况,加之对《古诗十九首》中,《涉江采芙蓉》一诗进行分析,发现清人以诗题为赋题,以诗句为赋韵,作《涉江采芙蓉赋》,不仅使“涉江采芙蓉”的描写变得更加优美,还突破了原诗的感情基调。而且还在赋旨、赋境、赋韵、赋之对仗、赋之形式等方面表现出清人的为赋才情和艺术造诣。那么根据以上情况,我将从清代《涉江采芙蓉赋》的主旨、意境、用韵情况分析以及赋的对仗、格局对的成功运用等几方面展开分析。

清代《涉江采芙蓉赋》的主旨分析

由于赋作者不同的生活经历、生活的时代以及涉江时候的心境的不同,必然导致这些赋虽然有共同的题目,甚至有可能都是联想到了《涉江采芙蓉》一诗,但是赋中所蕴含的主旨有着不同的地方,细度这几篇赋,就会发现,他们的主旨分为乘兴游玩、送别、思人、怀才不遇、知音难觅这几类。

(一)唱到江南之曲,好和菱歌——乘兴游玩

乘兴游玩主旨的是杨然藜赋、王元梅赋和秦绶章赋,赋中主要是写的与朋友或者有佳人为伴诗,江中游玩、满江美景的乐趣,虽然赋中也会偶有流露出自己的抱负、思人、悲伤等的情感,但是由于赋中成篇以叙述美景为主旨,所以我将这类赋集中归为乘兴游玩类。

乘兴游玩有的是与佳人同游,如杨然藜赋中“约女伴,值江滨。钗光摇兮催单舸,花影动兮来伊人”,所作者是在写“涉江采芙蓉”倒不如说作者是在写“佳人采芙蓉”,虽然本篇赋中不乏对江上美景的描写,但是更多的却是对佳人的描写,佳人的一颦一笑、多姿倩影、采芙蓉的玉指等等,都流露出作者作这篇赋所表达的主治是与佳人江上采芙蓉的快乐,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与佳人之间的绵绵情愫。乘兴游玩类赋多是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泛江,如“王元梅的赋中:独倚池塘,抱冰心之净植;间临亭榭,建水面之红幢;”用充满色泽的语言去进行铺叙和描画,充满了汉大赋辞藻华丽,色彩繁饰的特点。看敷艳于太华峰顶,常仰止以兴思;欲承恩于太液池边,敬临而流作赋”王元梅在赋中对江上的美景以华丽的辞藻描写的淋漓尽致,虽然文章的结尾处写出了自己若有所思,但是文章中并没有明确流露出思人或者送别等的情感,反而是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描写更能抒发作者对于江上“涉江采芙蓉”的喜爱与赞美。而在秦绶章的赋中,更是直接写出了,自己游玩之趣,以及写本篇赋的目的是表现自己的文采,如文章的结尾处“吟工初日,漫评康乐之诗;恨写文波,更续江郎之赋”,他在文中,将水芙蓉和木芙蓉加以区分,又在正文中以华丽的语言描写了如此美景应该写入文人的作品中,这种乘兴游玩的主旨就彰显无疑了。

(二)看此际半江香雾,咏好友于卬须——送别好友

送别类的赋里面也包含了与友游玩的内涵,但是由于感情基调不同,游玩类的一般都是心情很美好,为江上的美景所陶醉,由此或而思念自己的爱人、朋友,或而将自己的抱负信心十足的表现出来,明显是受到了美景的感染,而这类送别为主旨的赋则正相反,江上美景再美,与作者此时离别的心情正好相矛盾,可以说是以情写景,那么呈现出来的要么是以乐景写哀情要么作者直接要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江景上,一种全篇皆悲的感觉只刺在读者的心里,与之产生共鸣。如胡積城赋中“看此际半江香雾,咏好友于卬须”,作者在送别好友泛江时看到江上薄雾蒙蒙,空气中夹杂着荷花淡淡的香气,景虽美,却也有薄雾的萦绕,作者还写到了“折得一枝,情堪自赏;携来盈手,思欲赠谁”,这篇可以说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典范之作,让人在品味作者的优美语言的同时,也会被他对于送别好友的不舍所感染。而鲍申的便是全篇都包含了自己对于友人离别的不舍和悲伤之情,全篇都是围绕着朋友离别这样的主旨来写,他更是在结尾处明确的写出了对朋友离别的不舍和盼望朋友早日归来相聚的心声,如“不比绿杨无赖,传来泣别之词;好谐红豆多情,缄作思归之赋”。

(三)忆往事兮扇鸾钗凤,想伊人兮啸虎雕龙——思人思妇

包含思人主旨的是李传赋、吴大昭赋、胡積城赋其二。三篇赋所思之人又有所不同,李传和吴大昭都是思妇题材的赋,如李传赋中“共明月而隔千里,睇美人兮天一方”,作者乘舟游于江中,看到满江荷花、绿叶,这映入眼帘的美景,并没有单纯的为这美景所倾倒,而是所思远在千里之外的爱人,想这满江芙蓉没有办法送给她,“不堪持赠,人在天涯”,赋中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远在千里之外的自己,虽然和爱人同在一个月亮下,但是眼前这些美景,自己的爱人都看不到,即使自己采一朵荷花,也没办法让自己的爱人看到,赋中美景加上思念,使这篇赋更加的直击人心。吴大昭赋中流露出一种“此物最相思”感觉,作者在江上游玩,满江的美景映入作者的眼帘,作者虽被这眼前美景所痴迷,却也直白的把自己对爱人的思念,甚至往昔两个人的事历历呈现在自己的大脑之中,“忆往事兮扇鸾钗凤,想伊人兮啸虎雕龙”这种思念和满江芙蓉美景联系在一起,更显了作者的相思的愁苦。同样是表达思人的主旨,胡積城的第一篇赋表达了与朋友游玩的乐趣,第二篇赋便是朋友离别后对曾经游玩场景的回忆,对自己朋友的思念,作者这次“涉江采芙蓉”的与前者相比,寄托了自己内心的思念,“几同菉竹,怀君子与清淇”、“花欲寄而无由,怀故人兮室远”作者全篇赋里都寄托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四)衔有华谬负品题,配无实兮求知遇——怀才不遇

以怀才不遇为主旨作赋的作者,往往都是心情不好去游玩或者游玩时被美景所吸引,看到大好美景时突然联想到此时自己的境遇,要么工作不顺心,要么对社会的状况不满意,突发出了怀才不遇,伯乐难寻之情。如陈庆镛赋、阴振猷赋以及陶然作的两篇赋皆包含有这样的主旨。在陈庆镛赋中,作者全篇学骚体,大有“屈原临江赋诗”的韵味在其中,赋的结尾更是对整篇赋作的一个说明,赋的语言也是大气磅礴,“兮”字的运用,更显得作者高洁的志向。如赋的结尾句“歌采采以言怀兮,俯晴波而作赋”,“信香草之怡情兮,顾长擷此蓓蕾”“香草”这样的意象的使用,也更能让读者体会到作者的高洁志向。阴振猷赋开篇便是“水远惆长,花酣情叠”,给人一种江水萧瑟的感觉,赋中直接就写一篇秋江,可见作者“涉江采芙蓉”的时间应该就是夏末秋初,这样就为全赋的主旨定好了一种凄凉的感情基调,赋的结尾处“笑煞半塘波暖,也擬并蒂之诗,偿得十丈花开,便草凌云之赋”作者也把自己的凌云志向表露了出来。陶然所作的两篇赋便又有其独特的方面,前两篇赋很明显都是用来抒发自己的志向,而陶然却是站在一个“成功者”的角度,赋的主旨多有求贤若渴的意味。“衔有华谬负品题,配无实兮求知遇”这个立意是独一无二的,而在他第二篇赋中,“屈原行吟江畔”这样的意象的运用,有一种自比楚大夫的意味在其中,两篇赋联系起来,他有一种心怀天下,为天下求贤若渴的主旨就很清晰的表现了出来。

(五)知音其莫遇兮,吾将溷迹于菰浦——知音难觅

这类主题的赋和怀才不遇类别的有相似之处,但是这类赋的作者相比前者,更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味在其中,作者首先勾勒出一幅神仙般怡然自得的生活场景,或临江赋诗,或以江为家,或渔歌互答,特别惬意,然而描述完这样的生活场景,就开始有所思,多半是想寻找一个知音,一个有同样超凡脱俗生活向往的知音。赵锦标赋中就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的志向,如“孤芳自赏兮,吾身匪有殊。知音其莫遇兮,吾将溷迹于菰浦”,未署名作者赋中“伊于是爨下之桐,赏音未遇;伊于是山中之桂,招隐靡从”这都可以看出,作者叹惋知音难觅的孤独之感。

清人作《涉江采芙蓉赋》的意境

赋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是赋作者和读者之间对作品的心灵交互,所以在体会作者创作赋所传达出来的意境时,要以作品为主题,以赋中的具体意象和作者的生活遭遇、历史背景为依据,从而借助作品这一载体,用作者的眼去看满江的荷花,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境。从而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意境。

《涉江采芙蓉赋》的题目是作者引用的古诗《涉江采芙蓉》一诗,作者在选用诗题为赋题时,必然是在江上看到了满江的荷花,联想到了这首古诗,而赋的主旨却是得到了很好的升华,而且十四篇赋的主旨各有其特点。在这十四篇赋中,由于作者的情景关系,或者是作者主要想像读者表达的主旨不同,直接导致了,作者想要向读者传达出的意境也各有不同。下面我将从赋中的特殊意象、化用和引用、赋的语言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体会作者作品的意境。

(一)信香草之怡情兮,顾长擷此蓓蕾——意象构成意境

意象是构成作品意境的重要元素。《涉江采芙蓉赋》中一些特殊植物意象,如陈庆镛赋中“信香草之怡情兮,顾长擷此蓓蕾”,“香草”这样的意象的使用,让人联想到了屈原《离骚》中的“香草美人”,也更能让读者体会到作者的高洁志向。阴振猷赋中“桃叶旧渡,柳枝新腔”,胡積城赋中也出现了折柳的意象。“桃叶”、“柳枝”这两个意象的运用,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桃叶渡”、“折柳送别”,那么,赋中必然包涵了送别之意。而在陶然赋中“春去而情牵芍药,夜深而梦绕蘅芜”,在这里“芍药”、“蘅芜”两个意象的运用,是对于友情或者爱情的思念。在《涉江采芙蓉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又代表性的植物意象,这些意象是作者寄托自己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赋的意境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除此之外,附中还有很多重要的意象,比如动物意象、人物意象、特殊地名等,这些意象也是研究作者的作品意境的切入点。比如:在动物意象上,王元梅赋中的“鸥鹭”、“鸳鸯”,胡積城赋中的“白鸥”,在人物意象上,陶然赋中的“宓妃”、“楚大夫”,未署名赋中的“谢灵运”、“李固”,王元梅赋中的“牟尼”、“太乙”、“韦娘”、“潘妃”,特殊地名上,王元梅赋中的“太液池”,鲍申赋中的“长亭短亭”,这些意象多是作者在送别、游玩等的活动中,看到了眼前的景色,想到了一些意象,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结合在一起,一篇赋便一气呵成了。

(二)慧心密缔,楚大夫眷眷湘江——化用和引用

除了一些特定的意象,作者也会根据自己的知识范围或者认知,会联想到一些古人的遭遇、一些成名的文章或者古诗,至少是在作者“涉江采芙蓉”时联想到的,与自己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共鸣,那么,在作品中就自然呈现出来了。比如王元梅赋中,作者对荷花的描写,“数层开去,牟尼坐佛之台;一瓢飘来,太乙渡江之楫”,这里作者把江上的荷花联想到了牟尼莲台、太乙之舟,让人读后,悠然生出宁静祥和的感觉,那么,江上的美景也就增添了一丝宁静的感觉,让作者更能形成了一副江上泛舟采芙蓉的画面。再如陶然赋中,作者泛江时所联想到的,“莲步轻移,宓妃子盈盈洛浦;慧心密缔,楚大夫眷眷湘江”,宓妃便是曹丕的妃子甄氏,她年幼时,曾经见到百姓都处在饥饿之中,便劝说家人开仓救济四方乡邻,这也是惠及众人的德行修为,而且甄氏是一个特别孝顺的人,而楚大夫行吟湘江,是说的屈原为当时楚国的混乱,昏暗的朝廷,心系百姓,最终投江而死。作者在描述“涉江采芙蓉”的时候,联想到了这两个人,很明显作者赋中必然包含了心系天下百姓的主旨,让人在品读这篇赋时,这样心系百姓,乘舟泛江的画面便出现在大脑里,作者的形象也瞬间变得高大了。

(三)滟滟兮众绿如帏,满身晓露——语言风格

这几篇赋语言较为华丽,清赋继承了汉大赋里面辞藻华丽,虽然歌功颂德的语言风格转变成了抒发自己内心,甚至是心系天下黎明百姓,对社会的不满跃然于纸上,但是仍然保留了其铺陈、渲染的特点,如王元梅赋中的“望凌波以渺渺,香青罗之浮;看临镜以依依,秀夺翠佃之贴”、陈庆镛赋中的“契余情其信芳兮,每迎眸而意惬”、阴振犹赋中“滟滟兮众绿如帏,满身晓露”等等,赋中铺陈、修饰特点也是赋语言的一种特点,这样让读者在品读赋的时候,单论赋的语言来说,读者会为作者优美华丽的语言所着迷,江上的美景就全都通过作者的眼睛,作者的内心展现出来,一篇赋便是一幅江上泛舟采芙蓉的画面。加上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两者结合起来,这样的画面就显得更加真实。

意境是一种审美的方式,把作者的作品和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加上自己知识基础上的理解,在品读《涉江采芙蓉赋》这些作品时,一种画面感出现在脑子里,仿佛笔者自己都置身于那片江上,被作者描绘的“涉江采芙蓉”的画面所痴迷,被作者心系天下的抱负所感染,被真挚的爱情、异地的思恋所感动。

结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故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一诗,经过千年的流传,虽然作者不知道是谁,但是它已经影响了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涉江采芙蓉赋》这几篇赋,虽然只是题目上借用了这首诗的题目,但是古往今来江上游玩,赏荷花的文人数不胜数,真正能以之为题的却只有在清代的部分作品中体现出来。在这十四篇《涉江采芙蓉赋》中,作者都或多或少的对《涉江采芙蓉》一诗进行了借鉴,当然,由于赋作者本身想要表达的赋的主旨不同,所以更多的还是体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带给我们的都是作者经过自己的酝酿加工的独特的意境。可以说,《涉江采芙蓉赋》是站在《涉江采芙蓉》这首古诗上的一种艺术上的新变形式。

参考文献

[2]薛富兴.东方神韵——意境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3]马积高.历代辞赋总汇.湖南:湖南文学出版社,年版

[4]夏昭炎.意境概说.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年版。

[5]张海鸥.赋韵考论.甘肃:兰州大学学报第37卷第五期,年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0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