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

夜色阑珊品古诗

发布时间:2023/5/3 19:57:20   

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曾经将“我爱你”翻译成“今夜的月色真美”。他认为这种含蓄的言语更能发酵好文字的味道。很多人将赏析的重点放到“月色”之上,但我认为“夜”的味道同样也不简单。转移视角到中国,让我们一起深度挖掘蕴藏在“夜”字背后、古典诗词中的美丽宝藏,品味“夜”的味道。

众人所熟知的“夜”自然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了。杜甫的《春夜喜雨》可不仅只描绘了春雨。没有“夜”的帮助,自然少了“喜雨”的味道。夜晚不只是时间,更是一种无形之间对感情的铺垫。仔细一想,好像有太多太多夜晚被忽略了。

诗词者,情之载体也。找到诗词所表达的情,就能真正悟透字所蕴含的韵。打破单一事物的刻板印象,由“情”入手,自能理清脉络。

“夜”的特点在于黑暗、在于幽深,自然有怨情的出现。而其中出现场次最频繁者,无外乎闺怨和宫怨之诗。历朝历代的诗人们从不缺想象:“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温庭筠《瑶瑟曲》);“玉阶生白露,夜久浸罗袜”(李白《玉阶怨》);……在闺怨诗中,“夜”的存在着重描述时间,然后通过以一个隐藏的意象去突出具体物品的特点,从而表达幽怨、哀怨的闺怨之感。与之截然不同的是,在宫怨诗中,“夜”就不仅仅是时间,而是一种景色。有美景衬悲情:“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亦有悲景突出悲情:“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张祜《赠内人》)。不含“夜”字,但只有在“夜”的场景中才会有这样的情。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宫怨诗负责渲染气氛,“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泪湿罗中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白居易《后宫词》)。每当说到深闺哀怨,唐、宋大师总们会让“夜”出场,至少也会报个幕,亮个相。

“夜”还要表达思念之情。思念家人,思念家乡,思念过往,思念故人,顺便借古讽今。“夜”最好的意向是孤灯相伴。“寒灯独夜人,落叶他乡树”(马戴《灞上秋居》);“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杜牧《旅宿》);“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韦庄《章台夜思》)向世人展示羁旅凄凉,思乡怀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是游子思乡的真情,使夜晚的安静更添几分愁绪。“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思念的都是自己的亲人。“夜”寄托了相似的情感,但不能寄托完全一样的心意。想念儿女,为人父母者的夜有月的牵挂;想念妻子,为人丈夫者的夜痴心满怀;想念友人,为友者的夜带着秋思,……思念家乡的旅人,感情不会被粗犷限制,真情飘荡在夜中。“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性德《长相思》),值得一提的是出征之人的夜晚亦有豪情壮志,恰如“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思念过往,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当初的快乐,“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悠扬的乐声回荡在夜里,快乐仍未结束。但历史总会有提醒人的时刻,借古讽今不会少了夜晚的参与,“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有思念的“夜”,才是有思想有味道的夜。

“夜”常为乐情代言。诗人在快乐的夜中感叹万物、天地、生命之奇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与乐情相对应的,自然就是悲情与怨情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表达世道险恶,寂落之夜;“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看似写悲情,实则咏快乐之意。离愁别恨的痛苦,还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槛菊愁烟兰泣露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夜晚本就应该抒情,无情的夜是没有灵魂的夜。

“夜”的丰富绝不仅仅止于此。“夜饮东坡醒复醉……夜阑风静谷纹平”(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静夜之下是复杂的人情世故以及饱经沧桑的心。“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使人联想欢乐的夜晚中,站着一个孤独的人。“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苏轼《西江月·中秋寄子由》),人生空幻,夜中长叹,苦闷之情怎能消散?而“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何尝不是壮志未酬、英雄同泪的悲歌。想必,杜甫在《蜀相》中哀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定选择在某个黑夜。且听,夜色的悲壮已传遍万里河山!

“夜”与“月”密不可分,也不知是借“夜”咏“月”,还是借“月”咏“夜”。只是,两者的结合所映射的望月怀人、或浓或淡的思乡愁绪,实在让人无法忘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细草微风岸,微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村夜》);“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卢纶《晚次鄂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中秋月》),“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否会让您读出一种无法释怀的乡愁?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戚继光《马上作》),是否已展示爱国之心的宏大叙事?

“夜”一定是“酒”最好的伴侣了。或孤独,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或恬淡,如:“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陶渊明《饮酒·故人赏我趣》);或豪迈,如:“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或浪漫,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把酒问青天》);或狂放,如:“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君不见》);或悲愤,如:“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赠卫八处士》);或悲壮,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夜到深处,情满窗!

“半个月亮爬上来”,夜色入怀,或处深闺、或居山野;或将出征、或已归途;或豪迈、或悲悯;或孤独、或狂喜。夜已阑珊,或孤灯相伴,或“月上柳梢头”,或笙歌美酒相随。夜色的味道是如此之浓。浓的让人迷醉、让人迷念,却不可让人迷失。“夜”绝不是色彩的意象。它一定是凝结了失望、盼望、希望、展望之托。把一字千金放在“夜”上再合适不过。若以其它字去代替“夜”,感情就会淡了,夜色就会暗了,味道就会没了。寻找“夜”的宝藏,才会在抬头仰望浩瀚夜空时,找到属于自己那颗最灿烂的星!

作者:昆明市第一中学高一文(2)班杨程皓

编辑:段国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50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