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芙蓉 >> 芙蓉的天敌 >> 宋代最美的一首春日送别诗,开头两句让人一
宋代最美的一首春日送别诗,开头两句让人一见难忘,读来十分精彩
春天来了,草长莺飞,万物复苏,花红柳绿,到处充满着生机,在这鸟语花香的春天里,我捧读宋词,倾听里面浓浓的春意……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诗词大意:
水就像流荡的眼波,山就像蹙聚的愁眉。/要问动身上路的人到哪儿去?他呀,是到望眼欲穿的她身边去。
刚刚把春天送走了,如今又送你走。/要是你回到江南赶上了春天,我可劝你,一心一意和春天住在一起!
这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首送别词,全词不落俗套,没有一般离别场景的悲悲切切,笔调轻松活泼,风趣俏皮,读来十分精彩。
这是一首浸润着真挚感情的送别词。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两个比喻用得新鲜。
水和眼波,在古诗词中是很常见的联想,如“一双瞳人剪秋水”。现在我们仍常常用“暗送秋波”这个词来形容女子眉目传情。
以远山比喻蛾眉也很常见,如“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
但是,这里却翻过来,形容山和水,把它们拟人化,借景寓情:那水是离人的眼泪横流,那山是离人的愁眉攒聚。
行人山一程、水一程地离去,这山和水顿时幻作泪眼颦眉,愁山恨水。
既添了一层灵动的美丽,又将二者与人之情感联系起来。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有人这样解释:行人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他到山清水秀的浙东去了。
以“眉眼盈盈”表示江南山水,这样解释未免太实了些,不如衔接上文这样讲:
不论行人跋山涉水走到哪里,那盈盈的眉眼、脉脉的友情、绵绵的别意,将一路伴随着他那寂寞的行程。
我们由此可以联想到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二句不仅写景,同时言情,寓情于景,联想喻托,正是诗人惯用的一种艺术手段。
下阕,且看作者怎样进一步表达他对行者的情意:“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春,人化了;人,物化了,把惜春和惜别交织起来,写自己两方面的失落、两重的惜别感情。
然后兜地转念:为什么老想自己呢?对行者的关怀才是第一位的。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只要你长在春光的抚慰下,感到生活充满生机、乐趣和希望,那便是我的最大祝愿了。
“千万”珍重,“千万”照我说的去做——“和春住”,即和春天一起停下来。
这里,既有词人的天真浪漫和豁达,又有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这首词有两点绝妙之处:
第一,全篇运用“比拟”的手法。
上阕以友人途经的山水比拟家中妻子的殷切盼望,下阕以春比拟其夫妻团聚的温馨。
重要的是,这两个比拟都使用得十分之恰切和美。这就难怪历代选词家,都对此词给予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8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