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

杨和平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读懂ldquo

发布时间:2022/7/14 17:27:31   

杨和平: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读懂“所感”

——4月15日看新芙蓉学校何莎《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设计

 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杨和平

何莎老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聚焦“所感”,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读懂“所感”。

一、引导学生圈点表现身体变化语句,为读懂所感铺垫。

教学设计首先引导学生“速读文章,找出作者描写自己身体状况的语句,并理清作者的身体变化”,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身体状况从“有逐渐恶化的趋势”到“从疼痛发烧,到高原反应外加新伤剧痛”再到“身体与精神的极度痛苦甚至麻木”。这样的寻找阅读有什么意义呢?第一,训练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第二,帮助学生从“人”的角度理解“游记”,理解“人”的感受和变化是“游记”的关键。第三,身体变化是心理变化的基础和前提,为学生读懂“所感”做好铺垫,是教学“所感”的前置环节,是循序渐进的基础性工作。

第二层,找出表现内心体验语句,读懂所感之变化。

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马丽华内心体验的语句”基础之上,帮助学生读懂认为内心感受变化的三个阶段,一是“还有心思担心身体的不适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心态”,二是“不久就体验到高原冰河的环境艰险,哀叹‘我要死了’”,三是“感到自己‘似乎已经衰竭’,甚至想到就在此地长眠”。这一设计有四点特征。一是在理解身体变化基础上,理解人物心理变化,且形成“三三”的对应关系,循序渐进中又进一步。二是先找“原文语句”,从原文语句中提炼人物内心感受,重视教材,重视文本依据。三是抓住了游记三要素中的“所感”这一关键,完成了游记文体特征之一的教学。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筛选、提炼信息能力的形成。

第三层,分析描写身体感受作用,读懂所感背后情怀。

从课文中能够直接读出来的“所感”,是直接的,也是相对浅层的。作者的一些感受,文字背后的感受,是间接的,是深层的,学生不易读出来。这个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何莎老师教学的第三步,引导学生读懂作者更深层次的“所感”。从教学程序上看,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作者多次写身体感受到底有什么作用”,理解“作者心灵的坚强与乐观”,理解“作者的苦难美至上主义”;然后再结合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怀,理解“文章呈现出一种悲壮美的色彩”。这样,学生的理解从“身体的”到“心理的”再到“人生的”,这就让学生对“所感”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第四层,品析语言描写,读懂藏在语言中的深层感受。

在品析语言教学环节,教师结合例句,引导学生理解“精彩的描写”“幽默的点染”“精练的哲思”三种不同类型的语句。从教学的直接目的看,是在赏析语言写法特点、风格特点,意在让学生理解文章三种不同的语句,积累语言,形成语言认知。但,这里的教学,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理解“在这种看似随意,实则精巧、准确、传神的语言中所表达的情感”,也即理解景物之中蕴藏的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礼赞之情。这种“所见”之景中所藏的情感,与“所感”所表达的情感,一脉相承,是一种情感的两种表达。或者说,“所见”景物中所藏着的情感,更隐晦,更真实,也更深刻。这样的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感上,又上一层。

从以上的分析看,教师的教学设计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感”,是很好的设计。但从教学实施过程看,教师讲授过多,较多直接陈述答案,缺少师生互动;讲述语速也相对较快,学生缺少思考空间;教师讲述也缺少设问,未能有效诱发学生思考,未能激活学生思维;教师讲授语速、语调和语气缺少变化,教学重点未能用语调突出,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这一优秀的好的教学设计,未有好的教学实施和实效,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年04月15日

杨和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5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