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芙蓉 >> 芙蓉的习性 >> 明湖的佛山倒影是真的
今年十一月七日立冬,济南罕见的下了秋末初冬的第一场大雪。据报载,这是济南自有气象记录以来70年未遇的市区同期最大降雪,积雪厚度达到了十七多厘米,市区的降水量为27.6毫米。
下雪这天清晨七时许,我出门去拍摄市区街巷,返回时路过大明湖,就顺带拍了几张。但那是在明湖西南岸,北岸因雪势太大,压折了很多树木而封园了。翌日去了护城河解放阁拍摄,直到第三天,我才去了明湖北岸,拍到了南山倒影,也是因为一件巧事。
这日又是近七点出门,弥补昨日没去大明湖东南岸的遗憾。
沿着芙蓉街、马市街、东花墙子街、辘轳把子街到百花洲,过明湖路到大明湖东南岸一走。路上的积雪基本都被昨日清理了,即便是公园内的道路,积雪也化的差不多了,没有多少雪景可拍了。
一路沿着南岸湖堤走去,过湖西桥,穿小迳,景区东北角处有一片竹林,竟然都断折了一大片,狼藉遍地,没想到竹子竟也这样不经折腾。从公园东门处路过没进去,径直东去。
在原来的小东湖处,湖水一片平静,鹭鸟飞翔,鱼潜湖底,高楼倒影湖面,但是我竟然还看到了南山倒影。
(从大明湖超然楼东面望千佛山群脉,左边山巅有标志杆的是佛慧山。摄于.11.9)
“噫!这不就是千佛山吗?”
不大对,似偏东了点。山巅之上有一处标识杆很明显,这应该是千佛山东之邻的山——橛山(现称为佛慧山),湖面清晰地倒映出了山的影子,尽管山前有四、五个高楼遮挡着。
我跳上湖边的栏杆拍了几张,继续往东走。
走着走着忽然想到,既然这里能看到南山倒影,那么北极阁处和小沧浪亭不是也应该看得到了吗。想到此,打消了回家的主意,折返回头往大明湖东门走去。
门口保安要看验证码,我哪有?只有身份证和入园证,便登了个记。然后匆匆往北极阁赶,离着那儿也就是二三百米的距离。
来到北极阁处,往正南望去,看见的还是那个带标志杆的山,但是这里的湖水已经根本看不到山的倒影了,高楼的倒影到还隐约可见。因为这里的湖水起了一层层漪涟,细纹密集成片,尤其是在湖面的南岸一带,而倒影也正是在这片区域中。
(从北极阁处南望千佛山群脉。.11.9)
是因为这里湖水面积太大,风咋起,吹皱一湖秋水吗?
是啊,想想,这么大的一片湖水怎么可能不起一点风呢。稍稍来点风,那湖面便不平静了,不能湖水如镜。这还是清晨,如果再晚点,游客来了,游船开了,更是划破湖面,水起波澜,哪还能看得到佛山倒影呢。难怪平常来游湖的很多人看不到这一奇景,就连有些文人和本市的人也质疑开了,说刘鹗《老残游记》里所述是杜撰的,想象出来的。
这些人也未免太小看古人的睿智了,尤其是像刘鹗这样严谨的金石文字大家,怎能会臆断呢?他们还以为都和现代人似的------竟然还怀疑到古代大学问家的头上去了。
其实我在三四十年以前也曾经数次看到过这一奇景,但当时尚不以为奇。
那个年代我曾经无数次骑车穿过大明湖去上班或拍摄。那时进东门管的不严,那时还是黑白胶卷,但在我现存的黑白照片中没有发现。或许是当时技术有限,即便是拍摄了,也没有显现出来,更别说后来数次搬家还丢失了一些照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小沧浪亭处望千佛山)
这样,在北极阁没有看到佛山倒影,又继续沿着湖岸往西走。现今在小沧浪亭处不是有一个石碑吗,说老残是在那儿看到的。
但是我越走越觉得怀疑,愈往西走,愈觉得偏差太大了。济南人讲话,离着八丈杆子远了。离着南山偏西的太远了,这北极阁离着铁公祠至少得有千米以外,偏离正南方向了。
走的腿乏了,才走到了铁公祠。
在庭院西南隅有小沧浪亭,歇山飞檐,环廊红柱,驻步南眺,可见南山。据说当年老残就是在这儿看到的“佛山倒影”。
亭廊西头,有一处小码头的平台,支撑着一块古石碑,上书:蒙山雨润。步出亭廊,旁边近些年新立了一块石碑,刻着着老残游记里的描述,另一面写着“佛山倒影”四个大字。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是清末江苏丹徒人,即现今的镇江市。年轻时有家传的治河、乐律、金石等方面的研究,在光绪十六年()经山东巡抚张曜调来山东治理黄河,成为巡抚幕宾。他在山东待了三年,初始就住在我现今所居住的省府东街上(原称小布政司街)。刘鹗在这部名著里所描写的济南名胜、古迹、街道、商店和人物,大都是真实的记录。他在书中第二回这样写道: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字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现在正是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
而我现今从这里往南看去,高楼林立似烟筒般,山脉离着湖水更远了,更显着其小。而且这里看千佛山群脉,山前更是足有十三四处大大小小的高楼层层遮挡,再远处的就不计算了。似一架长排屏风,把个南山群脉遮挡得严严实实,那些山脉只能从高楼的缝隙间探头探脑了。
这哪里还是“一城山色”呢?我看是满城高楼屏山遮了。我还是在各处拍照了几张,附照片为证。
小沧浪亭处南望千佛山。摄于.11.9
为何现今人们很少看见“佛山倒影”的景观呢?
我是这样想:正是因为过去南岸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从而阻止了水波的漾起;加之那个年代环境污染也少,待风平湖静时便很容易出现南山倒影的情景。大明湖离着千佛山也不过是五六个公交站的路,直线距离也就是二三里,是离着古城区最近的市区内山脉,一点也不算远。就连千佛山后面东南邻的橛子山都能倒影湖中,那佛山倒影就更应该不是问题了。所以像胡适先生所认为的“千佛山在城南数里之外,其影绝不可能照入大明湖中”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铁公祠对面湖水的南岸,是济南的老街巷----临湖街、寿佛楼街、玄武庙街、慈林院街、西城墙根街一带;明湖马路以南,那里原来还有一小片湖水,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还有遗痕。我依稀记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儿时的我曾和父母来大明湖时还见过。后来填平盖成了一所学校(那里清代就有义学堂)和宿舍楼区等。这一片区域街巷众多,百姓汇集,有集市贸易的早年形成。就在西城墙根街,年时还曾是很火爆的集市呢,从南到北一直延伸到大明湖西南门对面。只是近些年才取消了,让附近的居民很是遗憾,买个菜、粮、肉食啥的不方便了。
所以刘鹗在书中所描述的一点不假。
(拍摄于年的西城墙根街集市)
其实大明湖“佛山倒影”在元明清时期就有记载,自元、明以来,屡见于诗人游大明湖的诗章里,如:
“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金元好问《泛舟大明湖,待杜子不至》)
“佛山影落镜湖秋,湖上看山翠欲流”。(明代张鹤鸣《同刘五云游湖十绝》之五)
“倒影摇青嶂,澄波映画楼”(明刘敕《大明湖》)。
“烟峦浓淡山千叠,荷芰扶疏水半城”(清代王世祯《忆明湖》)
“齐州九点烟,了了明湖上”(清任宏远《鹊华侨诗》)等等。
返回时在西南岸处的柳岸桥下,我还拍到了湖水清澈,金鳞跃水畅游的镜头,这也是外地游客和本市居民以前少见的。这说明了经过近些年的环境治理,禁止污水入湖的众多措施,大明湖是越来越明镜了,真有个“大明之湖”的样子了。我相信,随着以后政府部门的重视,国人环境理念的增强,大明湖的佛山倒影,南山倒影的情景,定会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看到。
(大明湖西南岸柳岸桥下的鱼群,水清的有点像五龙潭和趵突泉的水了。摄于.11.9)
作为济南人,千万别辜负了古人为我们泉城家乡的赞誉广告: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
“济南潇洒似江南”
“羡煞济南山水好,几时正作卷中人!”------多么美好的诗句。
出得公园西南门,又是一阵疾步行军的步子往家赶,但还是晚了老妻让我到早摊点买甜末的事。前两天是因大雪寒潮没出摊。今天倒是出来了,我却刚好没赶上,来到家门口时,人家已撤摊了。
稿于年11月9日
(注:以上照片均由本作者拍摄)
壹点号文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