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

秦岭人文故事风雪深山行,翁妪笑相语雪

发布时间:2023/5/11 17:17:27   
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454953.html

每每风雪交加之时,总有故事悄然发生。

大约年前,一天夜里,大雪纷飞,山阴王子猷睡醒后,推开门,命仆人斟上酒来,吟咏起左思的《昭隐诗》,忽然忆起了友人戴安道,于是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寻访,经过一夜疾行,方才到达百里之外对方所在地剡县。

这就是成语“山阴夜雪”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高潮是,经过雪夜百里疾行后,王子猷终于到了戴安道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人问为何如此,王子猷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好一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写尽了文人士族们的雅趣,东晋知识分子潇洒张扬、任性放达的人生态度跃然纸上!

我没有王子猷的才华,不过徒步正沟村时,却适逢秦岭山中风雪正急,这样的特殊气候下,也令我们寻访秦岭最后留守人这件事情,充满了无尽的意境!

-1-

徒步秦岭正沟村时,连续路过了三四户人家,均空空如也。你能想象,一头是我们寻人时那份滚烫烫的心情,而一头则是老屋留下的那种冷冰冰的场景。

再行不远,又看见一栋老房子。屋檐下悬挂着金黄的玉米棒子,房子的大门敞开着,从窗户里伸出来的烟囱里,还冒着一点点烟。看来,这里还有人居住。

穷也好,富也好,大山里面,只要还有人家就显得有生气,即便是这样的风雪天,也能让人感到温暖。

“一帆风顺纳千祥万象更新迎百福”。

细细的雪花,急急地飘着。风雪之中,隔着马路和小河沟,漆黑的老屋里,一个老大娘正静静地看着路过的我们。

山里鲜有人至,尤其在这样的风雪天。所以,当我们正因为遇到有人居住的房子而欣慰时,也许主人此时正纳闷路过的人会是谁?

入户的小桥没有正对着大门,而是搭在上面不远处,我们往前走几步,过了桥,准备过去看看。

-2-

长期独自居住的人,一整天都不必与人打交道,社会交往的能力会逐渐减弱,尤其是语言功能。

这一户人家的女主人,显然并没有想到我们会过了桥,走到她家院子里去。所以当我们走到院坝里时,大门内依然静悄悄的,先前站在屋内看我们的老大娘,此刻已转身回到屋里去。

屋檐下那根烟囱,正冒着柴火燃烧后产生的青烟。淡淡的,缥缈而清寡。

“有人在家么?”直到我们大声对着屋内喊起来,女主人方才从屋内走出来,一脸的腼腆和羞涩。

“老大娘,您好!”我们主动问好,并希望打听一下正沟村的情况。

“你们要去哪里?再往里面走,可没路了呀。”当得知我们只是徒步路过的人之后,老大娘又说道:“以前从正沟可以去镇安,可这条路,已经好多年没人走了。”

山里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山路的路逐渐荒芜无人行走。

“正沟村-93”,老大娘头顶的门牌号,静静地诉说着这里的一切。

早些时候,正沟村属于柞水县小岭公社。

据《柞水县志》年人口普查统计表记载,当时整个小岭公社共有4个生产大队,26个生产队,全公社才户人家,想必这就是其中之一。

-3-

经过主人许可,我们走进了老大娘居住的屋子内。

屋内光线很暗,我们刚从雪地里进来,眼睛完全看不见任何东西。等到适应了屋内的光线后,才发现炉子里燃烧着柴火,屋子陈设十分简陋,不过却十分温暖。

屋内的一个角落,桌子上放着一台电视机。

“有信号没?电视机还能看不?”我们询问道。

“有电,也有信号,电视机还好着呢,能看!”老大娘小心翼翼地回答着我们。

聊熟了大约知道,老大娘今年七十六岁,孩子们在外面打工,她一个人在山中居住。

因为老大娘的陕南口音很重,我们几乎听不清楚她说的话,更多信息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仅仅看看这周围的一切,大约也知道她的情况。大概又是一位因为过不惯城里生活,只得留守老家的老人吧!

-4-

屋内光线实在太暗了,我们退出到院子里和老大娘继续聊天。

屋檐下,金黄的玉米棒子挂了一墙,都是今年新收获的。玉米粒很饱满,这一度是山里的主食之一。只不过现在生活好了,人们已经不再把玉米作为主食。

除了风雪和大山,周围的一切都很安静,唯有猪圈里的土猪,因为见到有生人出现,不停地来回跑动着,并发出“哼哼”“呲呲”的叫声。

老大娘拎了一桶煮熟的吃食,准备给大肥猪喂食,猪圈里的这家伙上蹿下跳,显得更欢气了。

冬至已经过了,山中早已下过初雪,天寒地冻、万物孤寂,看着猪圈里这头喂得肥肥的年猪,不用猜你也会想得到,等待它的将是什么样的命运!

-5-

不远处,一根塑料水管,是从更高处的小河沟里接下来的,水管流淌不停,水盆里是一盆清冽的水。

我们进沟时,沟口还见不到雪,不过正沟村深处的气温却很低。此时,这根水管上已经结了冰,靠着水盆的边沿部分,也是一层薄薄的冰。

“就吃这个水?”冬季是枯水期,饮水是日常生活的一大难题,我们询问老大娘。

“是的,就吃这个水,从上面接下来的。”老大娘还是十分腼腆,我们问一下,她才答一下,绝不多说一句。

看得出老大娘很孤独,本想多陪她聊上几句,但虽然我们极力寻找话题,老大娘却表示听不大懂,常常不好意思地笑着对我们说道:“你们说的,我听不大懂!”

不怪她,也许也因为我不是本地人,南方口音太重的缘故吧!

因为无法深入交流,我们只得告辞,我们走远了,老人还一直目送着。

-6-

再往里走,地上的雪已经铺天盖地,迎面吹来的风凛冽而寒冷。

前面就是正沟村的岔道口。从沟口至此,没想到海拔才提升了几百米,山中竟然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前方左边,又是一栋老房子。

道路两侧,堆放着新砍下来的柴禾。电线杆边上,还架着一口电视信号卫星接收锅。远处老树的枯枝顶部,有脸盆大一个鸟窝。树梢上的鸟窝,孤零零地守望着这栋老房子。

耳朵里好像听见有响动,是瓢盆碰撞后发出的那种沉闷声音。风雪天里的秦岭,禽兽都躲了起来,草木也不言语,金属瓷器的碰撞划破了山里的寂静。

脚下再往前走十几步,只见老房子边上的小门里,探出一个瘦小的身影来。

这应该是一间厨房。厨房门两旁贴的红对联,和前面七十六岁独居老人那家的内容,是一模一样的,同样是“一帆风顺纳千祥万象更新迎百福”。

-7-

“老大娘,您好!忙着呢!”也许是我们嗓门太大,反倒吓到了对方,老人急急地退回屋中。

就在此时,从老房子正屋的大门内,走出来一个老大爷,看来是这户人家的男主人。

“下这么大雪,还进山呢?你们是第一次来我们这个地方吧?”老大爷口齿和思路都很清晰,一边打听着我们此行的目的,一边与我们说着家常。

风雪并没有停止,佝偻着身子穿着深色衣服的老大爷,与门上大红的对联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是秦岭山中留守的老人中十分普通的一个!

“家里就我们两个人。我八十六岁了,她已快八十岁了。她在弄猪食喂猪。”当我们询问家中详情时,老大爷告诉我们说。

“孩子们都住在外面。我们年纪大了,住不习惯。城里不方便嘛。冬天烤火,没得柴烧。不像山里,到处都是……”

人总得为念家找一个理由,没柴烧是个不错的由头。

-8-

屋檐下倒放着一把扫帚,一个撮箕,以及一堆老大爷眷念的柴禾。

不了解秦岭的朋友常常询问,山里怎么不烧天燃气、不烧煤?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

也有人说,为什么不用电,不是通着电么?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要钱。电费这笔支出,对山里人家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那为什么烧柴?原因更简单,因为此物,免费可取,到处都是!

“强化管理,评证生育”。

抬头看老房子墙壁上,一幅老标语出现在眼前。这标语写得还算端正,不过“评”字却写错了。

《柞水县志》上说,全县开始把计划生育工作当作一件大事,广泛宣传教育,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的时间,是在年。看来,这标语的年纪,至少已经40年!

-9-

我们和主人说话的时候,一只白色的猫咪,从屋内来到门槛边,静悄悄地蹲坐下来,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我们。

家猫这样的小动物有一个特性,遇见陌生人总会先躲起来,只有等与人熟悉了,感觉没危险了,它才会慢慢回到视野中来。

人与动物,因为遗传基因中的求生欲望,都是有防备心理的。

猪圈里,一头黑色的土猪,正死死地盯着我们看。

“儿唠唠唠儿……马上就来喂你们了,别叫了!”刚刚退回厨房的老大娘,此刻正从屋内走出来。她的手里,提了一桶才煮熟的猪食。

大娘一边和黑猪说着话,一边一股脑儿把猪食倒进了猪槽里。

见到主人喂食,犄角旮旯里,另一只白色的小猪也奔了出来。白猪体型比黑色那头小了许多,看来今年冬天,它并不是主角。

喂养家畜,获其肉食,其实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人在受苦受累。

“山里还有几户。你们可以去看看,左边右边都有。”辞行时老大爷告诉我们。

继续向前,走远了回望老大爷家的房子,山真高大,房子好小,四周已经白茫茫一片!

如果我和王子猷一样,是趁着夜色访问这两户人家,其情其景,会不会与唐代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述的一样: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作者简介

专业行走,著有散文集《远村行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63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