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仿佛浮在书页上的一弯残月,即使你合上书卷,也会在你内心洒下一道道似水光亮;诗词,仿佛一方小轩窗,窗里的人对镜贴花黄,窗外的人早已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诗词,仿佛一株雨后芭蕉,忧愁的雨滴滑落在黄昏,叹息声,隔窗点滴到天明。唐代,是诗歌发展最繁荣的时期,唐诗,代表了唐代最高的文学水平,在那个时期,共涌现出了位有名有姓诗人,诞生了五万余首诗歌。其中,占比最大的就是送别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七绝圣手”王昌龄最深情的一首送别诗,其盛名不在《芙蓉楼送辛渐》之下。全诗如下:《送柴侍御》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相信诗词爱好者不会陌生,在唐代,虽然名气不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但他也绝对算得上一流的诗人,他有着“四大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之一、“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等美誉,在七绝领域,能与之媲美的人不多,估计只有李白,他所作的七绝数量占唐代七绝的六分之一,可见,王昌龄是个拥有绝对实力的诗人。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期,与孟浩然、李白、岑参、高适、王之涣、王维等友善,可以说,王昌龄的朋友圈极其强大,因为有如此多的朋友,那么,送别诗肯定不会少写的,王昌龄最著名的送别诗应该就是《芙蓉楼送辛渐》了,除了那首旷世之作,王昌龄的这首《送柴侍御》也是颇负盛名的诗作。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大概创作于诗人被贬龙标时,也就是李白创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后,当时,这位柴侍御可能要从龙标前往武冈,在此情况下,诗人为其送行而创作了这首诗。首句“沅水通流接武冈”交代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丝毫没有离别时的感伤,江河相连,道无艰阻,暗示了诗人祝愿友人一路顺风,“接”字更显场面恢弘、气势磅礴,为后一句抒情进行铺垫。“送君不觉有离伤”,诗人直抒胸臆,友人当前,诗人直言并不感伤,免得友人依依不舍,徒增烦恼。用笔简洁、凝练、不拖泥带水,符合王昌龄的诗歌风格(王昌龄的诗歌很少炫技,用语虽不称奇,但往往能有出人意料的效果)。“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两句是广为传唱的名句,诗人用丰富的想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构思巧妙,看似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诗人一边对朋友进行宽慰,使其不带感伤离去,另一面将最深沉的友情和最真挚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有人误以为诗人寡情,面对友人的离别却不伤感,事实恰恰相反,相信友人一定能感受到诗人的深情厚谊。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情感的辩证法。这种抒情手法,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