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张慧谋
第一次来南巴郡遗址是十多年前一个深秋傍晚。刚进南巴村时下起小雨,我们在雨意朦胧中走过一道石板小桥,眼前视野豁然开阔,这里便是梁朝大通二年()设置的南巴郡遗址。
郡城遗址在今电白区麻岗镇西的南巴坡上,它的东边紧挨着南巴村。多年前的郡城所在地,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已经找不到丁点痕迹,仅在旧县志里留下寥寥几笔文字记载。
记得当时遇到一个村民在整理菜地,我与他聊了一会儿,问他在刨地时有没有发现过什么异常的东西?他说,就在他这块菜地下面,挖深一点就能看到房子的轮廓基础,老砖头、老瓦片是经常翻出来的,据说,还曾有人在这附近捡到过一方墨砚。假如是真的南巴郡遗址出土的文物,那么这方墨砚少说也是千年前的老东西了,珍贵异常。
据《广东通志》载:“梁大通兼置南巴郡,隋平陈,废郡,改为南巴县,属潘州管,后废潘州,以连江、南巴二县合并茂名。元废良德、南巴,并入电白。”《电白县志》对南巴郡变迁记载较为详尽:南巴故县为隋开皇九年()废南巴郡建,隶高州。大业二年()并入连江县。唐武德五年(),析连江县复置。永徽元年(),南巴县改隶潘州。宋开宝五年(),县废入茂名县。明成化四年,原南巴县部分地域划归电白县,辖地为今霞洞以南至麻岗和茂名市茂南区至吴川覃巴镇一带。其县城在电白麻岗镇西,此地尚有南巴坡、南巴河及南巴村,城址在南巴坡。城呈正方形,边长米,面积约14.29万平方米。
清道光五年重修的《电白县志》有段记载与唐代诗人刘长卿有关:至德三年(),刘长卿出狱后被贬南巴县尉。赴任前后,刘长卿写了十多首诗,抒发其被贬蛮荒的愤懑之情和一路上的孤单寂寞之感。《唐诗三百首》选录了其中四首。在任期间,刘长卿除吟诗遣怀外,还倡办县学,培育人才,为发展当地文化教育事业出了力。数年后,刘长卿迁任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后再任随州(今湖北安陆西北)刺史。唐建中元年()刘长卿终老任所,享年72岁。
上世纪80年代初,电白县文物普查队偕同湛江地区博物馆钟绍益等人,到麻岗区南巴坡,调查考证南北朝梁置南巴郡遗址,考证结果刊登于《湛江日报》上。据电白县文化局当时编撰《文物志》初稿(手稿复印件)记载,此次参加南巴郡遗址文物普查的人员,都是从县文化局、文化馆等单位临时抽调来的。一行人还去了电城镇山兜村冼夫人墓城等多个文物遗址走访调查。
《文物志》里记述:南巴郡址在今麻岗圩侧面的坡地上,即南巴岭前的南巴坡地。文物普查人员经实地勘探发现,遗址纵横有步,比电城小百步。全坡栽满农作物。据群众反映,开荒时挖出成堆砖石。普查队租用小块地,雇工开挖,发现地下确实埋藏着不少砖石,其砖石尺度,比明建神电卫城砖略小、略薄(编者按:神电卫城为广东防御海盗、倭寇侵扰的24个海防要塞之一)。城基找不到可靠迹象。《文物志》还提到,南巴郡境内古驿站有四处:五蓝驿站、热水驿站、三桥街驿站、下洞驿站。这些驿站均沿着古大道而建。
今年6月中旬,我在御水古温泉参加一个文旅项目落成活动,第二天去了一趟南巴坡。南巴河的源头始于古温泉所在的热水山,两地相隔仅五公里多,按县志的说法,唐代诗人刘长卿赴南巴任职时,必经热水驿站才能抵达南巴县城。说不定在南巴任县尉期间,刘长卿也曾造访过热水温泉呢。
时值盛夏酷暑,再度来到南巴坡,眼前的南巴坡与十多年前所见变化不大,依然是菜地,只是面积比以前扩大了好几倍。从菜地间穿过时,有种时空跨越感,阳光里,仿佛还混杂着些许千年前的海腥味。一千多年前,南巴县城的南边,是大海,也是南巴河的出海口。
菜地边上是片林地,地势抬高,形成丘陵状,很可能这里就是县志里说的南巴岭,如今南巴村尚存,南巴河已无迹可寻。旧城遗址东西边缘有两道水沟,依然有活水流动,说不定这就是一千多年前的护城河遗址。
我的一位同行文海在地边捡到几小块瓦片,其中有一块似乎有文字,由于年代久远,字迹难辨。而我,总是绕不过一个坎,脑海里浮现出《新年作》诗中的场景,这是刘长卿贬南巴第二年,即乾元二年(年)除夕,由新年思乡有感而作的一首五言诗: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此时的诗人刘长卿有感年华“老至”,因为性格刚直,被远贬南蛮之地,内心必然是孤独、悲愤而郁积的。南巴历经梁、隋、唐、宋、元数百年,南来北往官员无数,绝大多数都没有留下名字,唯独刘长卿,在县志里“隐居”千余年。偶尔想起这位唐代大诗人,找出他的旧作重温、凭吊,譬如他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人”,也是如此孤清而落寂,令人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