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

一句诗读懂洛阳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

发布时间:2023/11/28 13:37:59   
治白癜风乌鲁木齐哪家医院好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在玉壶的人,便是初唐至中唐时期著名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史称“诗家夫子”、“七绝圣手”。

说他是诗家夫子,大概是因为他在任江宁(今南京)丞时,给当地的士子学生讲过诗文,有过那么一段当先生的经历吧!

也有记载说,王昌龄诗“诗家天子”,这怕是误传。天子的名号,岂是随便可以用的。

说他是七绝圣手,也一点不夸张。七绝这种题材,在王昌龄和李白的努力下,发展完备而至顶峰。而王昌龄的成名,比李白还要早上那么几年。

王昌龄不是洛阳人,主要的生活和任职也不在洛阳,为何在送别友人的时候,会这么心心念念牵挂着洛阳呢?

开元二十七年(年),41岁的王昌龄因事获罪,谪赴岭南。次年,任江宁丞。

从长安赴江宁任上这段时间,王昌龄故意拖延,迟迟不出发,在洛阳住了一两年时间。

这一两年,基本上是王昌龄在洛阳居住过而且有确切记载的时间,也是王昌龄人生中比较失意的一段时间。

一个失意文人的抗争,无非就是放浪形骸。洛阳,再一次敞开胸怀,接纳了这个失意的人。

排遣失意最好的方法,无非就是借酒消愁,或者在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当中隐藏自己。

洛阳,这座城市的车水马龙,这座城市的人文荟萃,满足了抚慰王昌龄落寞心情的所有条件。

患难之交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在失意时候给人抚慰的城市,恐怕会在今后的一生,让人永远牵挂。

在放浪形骸的酒醉酒醒之际,在和众多文人诗来诗往中,在洛水之畔的日出日落里,在邙山之巅吹来的风中,王昌龄再一次重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此后,这就是王昌龄的家。哪怕是在被贬的路上,听说好友要去王洛阳,王昌龄还是忍不住从一个城市跑到另一个城市相送,想托朋友把消息带回洛阳。

王昌龄是想让洛阳的亲友知道,我还是我,还是那个出走半生,期待归来的少年。

因为这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人们记住了这首《芙蓉楼送辛渐》。这组诗一共两首,这是其一。

大约是诗人写了这首诗后,觉得意犹未尽,又提笔写下了第二首。

于是,就有了“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无论是在玉壶里的冰心,还是寒江上的明月心,这心迹,只是想捎给洛阳。

因为,洛阳,是诗人的心灵家园。

因为,洛阳,承载了诗人的相聚别离。

因为,洛阳,留下了岁月的荏苒蹉跎,

日本国立长崎大学环境科学博士黄婕在其所著的《华夏之心:中日文化视域中的洛阳》一书中写道:“不仅是出身于洛阳的人,在洛阳长期居住过的、短暂停留过的,甚至根本没有来过洛阳的人,都会对这个地方产生怀念、留恋、憧憬、向往之情……”

理解了这些,也许你就能理解王昌龄对洛阳的缱绻。

一首诗,让人们记住了芙蓉楼。在诗人送别友人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镇江,芙蓉楼还在,这是王昌龄留给当地的宝贵财富。

数年后,王昌龄再次被贬至龙标,也就是今天的湖南黔阳,当地也建起了一座芙蓉楼。

想必当年被贬至此的王昌龄,想起了另一次送别,那是诗人李白和王昌龄的送别。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给两地都留下了芙蓉楼,这是一笔看得见的风景和财富。

那给洛阳呢?王昌龄留下了什么?

我想,怕是这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已经足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65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