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

很感人张维迎挂面书记与柳青作品收藏家

发布时间:2023/1/16 22:33:34   
北京权威湿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210405/8814564.html

挂面书记与柳青作品收藏家

挂面书记与柳青作品收藏家王德烽(右)与张永强(左)

作者:张维迎

黄河流经秦晋大峡谷有一段汹涌澎湃的激流险滩,其壮观气势仅次于壶口瀑布,故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二碛”,简称“二碛”。二碛西岸有一个小县,名吴堡。那就是我的老家。

吴堡虽小,却出过一个大作家---柳青,以其史诗般的长篇小说《创业史》闻名于世。路遥说柳青是他的“文学教父”,陈忠实说柳青是他的“文学导师”。在我看来,了解20世纪的百年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史,三部小说必读:陈忠实的《白鹿原》,柳青的《创业史》,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吴堡有一种特产,叫“手工空心挂面”,曾上过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名扬天下。

柳青生长于寺沟村。寺沟和我们辛庄相距十华里,同属张家山乡。上世纪90年代,从县城通往辛庄的简易公路改道经过寺沟,此后每次回辛庄,我都会在“柳青故里”的石碑前停一停,也多次带着朋友走进柳青出生和生活过的窑洞里参观。今年夏天再次路过寺沟,刚刚落成的“柳青文化园”,给我新的惊奇。

说是柳青文化园,实际上是柳青文学村,它让寺沟的老窑旧院、石阶石墙,成了文学的载体,游人来到这里,从一个院子走向另一个院子,从一孔窑走到另一孔窑,如同行走于文学的世界。说是柳青文学村,其实是陕西作家村。这里不仅有柳青文学馆,而且有路遥文学馆,陈忠实文学馆,贾平凹文学馆,等等,多名陕西知名作家的作品在这里相聚。说是陕西文学村,其实也是中国文学村,因为这几位陕西文学家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标志性人物。

吴堡手工空心挂面上《舌尖上的中国》,许多人误以为是我在背后做了工作。其实,这事与我一点关系也没有,我是在央视播出后才知道的。

但我熟悉这两件事情的幕后英雄,一对搭档,办了两件大事情。我必须写写他们。

挂面书记王德烽

王德烽出身农家,两岁丧父,靠母亲一手拉扯大,中学毕业考入绥德师院,师院毕业后先在一所小学任教,一年半后调任乡教育专干,29岁就被任命为薛下村乡乡长,也算是光宗耀祖了。

但走仕途不像登石阶,步步高升。德烽当乡长5年后,既没有升任书记,也没有调回县城在某个职能部门任局长,而是被调到条件更差的张家山乡任乡长。这让他没想到。张家山乡地处全县最北边,号称“吴堡的内蒙古”,生活艰苦,交通不便,是全县十个乡镇中干部们最不愿意去的乡。接到调令后,德烽很不开心,捂着被子蒙头睡了一整天。但共产党的干部,调令下了,只能服从,别无选择,何况自己“上边没人”,闹情绪会使自己未来的处境更糟。这一点德烽很明白。

德烽是年9月到张家山乡上任的,当时全乡正在根据县政府的部署,搞村村通公路。通公路涉及拆迁、土地调整、资金安排等多方面的问题,矛盾重重,他必须挨村甚至挨户走访,做细致的疏通工作。

转眼半年过去了。一天早晨,德烽来到冉沟村,看到一位70多岁的老人正在晾挂面,眼睛一亮。那一挂挂挂在屋檐下的挂面,如同水帘柱从天而降,是他见过的最美景色。他小时候生病,母亲会给他煮一小撮(手工)挂面吃,但他从来没有见过制作挂面的场景,也多年没有吃手工挂面了。张家山乡是挂面之乡,他早有所闻,但来这里半年多,他才第一次见到做挂面。

挂面让王德烽眼睛发亮张永强摄

德烽和老人攀谈起来。老人姓霍,一看乡长对挂面有兴趣,两眼放光,滔滔不绝地讲起挂面的制作工艺和自己做挂面的故事,德烽听得入神。

冉沟曾是远近有名的挂面村,全村没有一户人家不会做挂面。但自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吃挂面越来越少,做挂面不赚钱了,曾经的挂面村风光不再。

老人告诉德烽,他家在他以上五代人都是做挂面的,但儿子们不做了,外出打工去了。他和老伴在家,偶然做点挂面是为了自己解馋,不是为了卖钱,有时亲戚朋友需要,也给做点。谈到以后再也没人做挂面了,老人连声叹息,长时间无语。

说话间已到午饭时节,老俩口要留他吃饭,德烽也没有推辞。两大碗“清汤挂面荷包蛋”下肚,德烽说,这手工挂面确实好吃,比他小时候吃得挂面还好,劲道、耐嚼、口爽,吃到肚里舒服。他后来把老人的挂面命名为“老霍家手工挂面”。

吃过挂面,德烽说想看看做挂面的全过程。老人说:“从开始和面到最后切割包装总共12道工序,耗时将近24个小时,你有这耐心?”“有!”“那就等我下次再做的时候你来吧!”

但德烽心急,没过多久,就催着老人做,还请来了县电视台的摄影记者张永强,想把做挂面的全过程拍下来。他觉得,即使手工挂面这个传统手艺今后消失了,也应该留下点资料给后人。

70多岁的老人拗不过34岁的乡长。选了个好天气,一个做,一个看,一个拍。德烽体会到,做挂面是非常辛苦的事情,一晚上起来好几次,睡不成一个囫囵觉,每道工序都需要精心操作,稍有疏忽,就前功尽弃。

正当老人准备将挂面下架时,一阵狂风袭来,把一挂挂晾干的挂面刮落在地。这一次的挂面,算白做了。老人很沮丧。德烽帮助老人把散落在院子里的挂面收拾起来,离开了,心里满是歉疚。他想,应该帮助老人解决做挂面时的防风、防尘、防雨问题。这也成为他后来发展挂面产业时,首先着手帮助挂面户解决的问题。

德烽由此迷上了做挂面。在这期间,他还走访了其他几家会做挂面的农户。他有了个想法:应该让手工挂面起死回生。一来,手工挂面工艺应该算得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保护,不能让它就此消失。二来,他算了一笔账,做挂面进入门槛低,不需要大的投入,适合留在农村的人发家致富。

年,王德烽被提升为乡党委书记,开始大刀阔斧地做起了手工挂面产业梦。他挨家挨户游说会做挂面的人做挂面。但挂面户担心的是,做那么多挂面卖给谁?德烽拍着胸脯说:你们只管做,卖的事我负责。

既然乡党委书记负责卖,就有人开始做了。

但德烽对怎么销售挂面心中没数。他首先想到的是,让张永强利用电视台宣传手工挂面。年9月,张永强制作的“张家山手工挂面专题片”在县电视台“魅力吴堡”栏目播出,之后又相继在榆林电视台和陕西电视台相关栏目播出。

手工挂面上电视,使得德烽成为全县曝光率最高的官员,也使他成为全县干部议论的中心。有些人说王德烽爱出风头,不是一个干正事的。但这些风言风语没有动摇他对挂面产业的执着。他在张家山乡一待就整整12年,两年乡长,十年乡党委书记,这是少有的。但他无怨无悔。

不论张永强的挂面专题片对德烽的仕途产生了什么影响,吴堡的手工挂面在全市和全省出名了。看过挂面专题片的人感到,不吃张家山乡的手工挂面,就对不起自己的胃。

有张永强这样的记者帮忙,在电视上造声势似乎不是什么难事,但挂面还得一把一把地卖。王德烽没有把东西卖出去的经验,只有把东西送出去的经历。他想到,如果手工挂面作为礼品送,就不会积压在挂面户的手里,自己在挂面户面前也就没有食言。

当时上级部门来乡上考察工作,走的时候乡政府的惯常做法是,给每人2包芙蓉王烟(一车一条)。德烽算了一下,2包芙蓉王烟24元,和6斤手工挂面的价格差不多,就决定乡政府的礼品,由芙蓉王烟改成手工挂面。

当然,作为礼品送出去的挂面毕竟有限。好在开始的时候,被他忽悠做挂面的人并不多,也就没有造成积压。但随着乡政府对挂面户资助力度的增大,做挂面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些本来出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村学做挂面了,挂面的销售就越来越成为问题。

德烽犯愁了。愁得睡不好觉,吃不下饭,逢人见面,言必称挂面,似乎卖挂面成了他的专职工作,自使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9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