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

管窥五言长城刘长卿,一首五律,幽寒隽

发布时间:2023/5/23 18:08:11   

许多人知道刘长卿大约是从那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开始,这首五言绝句入选小学课本——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人从眼前景物入手,以极为凝练的笔触为读者描绘了四幅画卷,每一句诗都极具画面感,似各自独立却又互相连缀,这连缀之索就是诗人的“时间线”。

时间由日暮至深夜,诗人的视角也由远及近,从苍苍远山到身处的贫屋,结构整饬,情感苍凉沉重,却又有一种高阔之气,是抒发旅愁的一首佳作。

刘长卿是中唐诗人,性格刚直、倨傲,得罪了一些人,他曾反复被诬告,因此被朝庭一再贬谪,仕途上充满了不得志的愁苦,这种人生经历体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中则是一种幽寒孤寂的气象。

刘长卿最擅长的是五言诗,由他自称为“五言长城”亦可看出他对自己五言诗的自信。

今天品读一首刘长卿的五律《馀干旅舍》。

馀干旅舍

唐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馀干即余干,今江西省余干县。诗人被贬岭南潘州,肃宗上元二年北归,途经余干,在旅舍中写下本诗。

首联中的“迥”,《说文》中解释为“远也”。“摇落”一语,出自《楚辞》:“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本诗首联两句,诗人为读者们描绘出了一幅秋日萧瑟的图画:仰望辽远的天空,弥漫着苍苍暮色,虽然霜叶早已片片飘零,但几株青枫依然在寒风中挺立。

“迥”状暮天,“稀”状枫叶,萧瑟苍茫之感呼之欲出。

颌联,“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一座孤城相对长河,在暮色来临之际紧闭着厚重的城门。一只孤独的飞鸟,不愿在城中流连,向着天际越飞越远。

“孤”与“独”两个字,形象地传情达意:天空之辽阔,白水之悠长,在如此大境之下,城池会显得孤独甚至渺小。苍茫天宇内,只有一只孤零零的飞鸟,越飞越远……在万物皆静的天地里,孤鸟掠过,这情景本就显得格外萧索,而诗人再写孤城“闭”,独鸟又是“背人”而飞,孤寂之感就弥漫而来了。

城也好,鸟也好,本来都无情感色彩,所谓“孤”与“独”,只不过都是诗人心境的写照罢了,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颈联,诗人继续写景,“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暮色渐沉,月亮渐渐升起,斜照渡口,早该回来的渔人依旧没有踪影,渡口上不见往日停驻的小船。

诗人心思细腻,凝望渡口,心系渔家,又由渔人的未归想到自己漂泊难归,此一联只写眼前所见,只写旅舍邻家的渔人,但是诗人自己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情已溢于言表。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捣衣”,古人的生活场景。古时由于条件所限,普通人家多使用葛麻织布制衣,织好的布匹比较硬,所以旧时妇女会把布料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击,使布匹变得柔软便于裁制冬衣。例如李白著名的《子夜秋歌》中就有这样的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诗人由“一片月”、“捣衣声”起兴,表达了希望停熄战火,家人团圆的心愿。

再比如《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唐张若虚)诗人也是借用闺中人月下捣衣来抒发思念之情。

还有贺铸的《捣练子》词,“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捣衣之后,将征衣寄往边关,随衣寄去一封家书,这家书就是泪水混合着墨水写就的。

由此可见,“捣衣”这种生活场景在古诗词中已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有着思念征人或思念游子的含义。

回到本诗,尾联两句,诗人点明主题。前面各句所表露出的愁情苦闷都归于一种情愫,即“乡心”。一个游子,深秋时节投宿在异乡的旅舍,放眼望去唯觉天地间苍茫萧索,江上的渔人虽然辛苦但尚可早出晚归,自己漂泊日久,有家不得归,这思乡的情感足以断肠,因此诗人吟咏“乡心正欲绝”,可即使如此欲绝还未达极致,在彼时彼刻,又传来捣衣之声,这断续的砧杵相敲之声仿佛一下下击打着诗人的内心,自己思念家人,家中之人又何尝不思念游子?此时听闻这这砧杵之声,诗人内心所感何其凄楚,何其煎熬,只怕是言语无法表达的了。

与《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笔法类似,本首五律也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由薄暮起笔,写至城闭、月升,最后到深夜中独听捣衣,情感浓度也随之不断递增,至结句“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将思乡之情推至高峰。前三联虽然句句写景,但又巧妙地将情融汇其间,情与景完美地交融,混然天成,本首五律幽深隽永,令人回味悠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77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