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

在风雪中寻找时代的温度,刘长卿和那些夜

发布时间:2023/5/11 17:17:18   
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m.39.net/pf/a_4364585.html

文/C叔

最近为一个消息激动不已,据说陈佩斯要回春晚了。

陈佩斯这个名字,担得起一代人的记忆,自然许多写陈佩斯的文章,但大都浮于表面,直到我看到“摩登中产”的一篇文章,你甚至不用看全文,光一个标题,就为之动容,那么多年的事就都在里面了。

总共7个字,陈佩斯:风雪夜归。

诗词究竟有什么用?在这里或许能得到一些解释,10多年的苦苦等待、徘徊,到最终的归来,一句风雪夜归,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那既然讲到风雪夜归,就要来讲讲原作者,刘长卿和他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是一首初中课本里的诗,按理说算是名篇。可大多数人读的时候,只是觉得这首诗很“冷”,夹杂着一股萧瑟和落寞,透着淡淡的忧伤,仿佛能带你去远方。

我们可以把这叫做诗中有画,但也就仅此而已,要说究竟有多好,似乎也是无从谈起。

而康震老师更是在《中华诗词大会》上直言:

“刘长卿的诗大体都是一种风格,所以后人评价他十篇以上大体雷同,他都是写的苍山、青山、白屋贫之类的。真正厉害的诗人,比如像王维主要写田园诗,但他也能写出塞诗、游侠诗。一个优秀的、杰出的诗人,要做到众体兼备。而刘长卿才情不够高,阅历不够丰富,虽然五言诗写得好,但算不上是一流诗人。”

刘长卿是不是一流,我不敢评价,但他为什么总是逃不开“山”这个话题,是有原因的。

这次我们就来聊聊,刘长卿和他的“风雪夜归人”。

一、怀才不遇

公元年,武昌#五言长城刘长卿#监狱里多了一位人犯,这是一位官员,罪名是贪污,他叫刘长卿,时任淮西鄂岳转运留后。

狱卒来送饭,看着饭菜,刘长卿叹了口气,还是这些东西。狱卒留下一个爱吃不吃的眼神,转身离去,牢房里约莫两人高的地方有一扇窗,回忆就从那里流淌进来。

公元年,刘长卿终于摆脱了“朋头”这个称号。所谓“朋头”是指最有希望考取进士的学子,听上去很有前途,可这是对新生而言,常年被冠以这个名号,就好像最有前途的复读生,每次都觉得,这次总该成了吧,可离成功总差那么半步,终究还是个失败者。

这次,总算轮到了自己,多年寒窗算是熬过来了。雁塔题过名,曲江赏过花,路过的小姐们悄悄在远处议论,炽热的目光投到刘长卿的脸上,暖洋洋的。

这是天宝十四载,谁也不会想到,盛世的帷幕正缓缓落下。

刘长卿以为自己抓住命运的衣角,可命运反手就给了他一记耳光。

这一年,“安史之乱”爆发。

拿程千帆先生的话说:

“这是一个从噩梦中醒来却又陷落在空虚的现实里,因而令人不能不忧伤的时代。”

北方成了前线,皇帝带着贵妃,仓皇出城。杜甫在尘土中奔跑,王维和长安城一起陷落,刘长卿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只知道大运河是唯一的希望,他跟着船,驶向南方。

南渡的旅程混乱而迷茫,人们脸上都带着忧伤,在姑苏城外停泊的夜晚,有个失眠的年轻人听到了钟声,那钟声似乎带来了某种希望,他将这份感受写成了诗,向千年后的人们,诉说大唐最后的荣光。

此时的刘长卿还没找到属于自己的“钟声”,却在冥冥之中和“山”结下某种奇怪的羁绊。

公元年,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原本的朝廷早已分崩离析,为了招徕更多的人才,肃宗派宰相崔涣绕道至江南招纳遗才。

正好在南方的刘长卿也在取士范围之内,他成了长洲县尉,过了一年,就升任代理海盐县令。三年时间,从九品升到六品,刘长卿的人生似乎有了转机。

可就在他准备大展拳脚之时,上山的路却开始急转直下。

至德三年,才当了一年县令的刘长卿因钱粮事吃了官司,被下放到长洲狱中。以后来的历史来看,刘长卿多数是因为得罪长官而被诬陷,可那已经没用了。

惹怒皇帝、得罪权臣,因为直言进谏而被贬谪,这是常有的事,对文人来说,甚至还是某种“荣耀”。可被扣上贪污的罪名,就好像失过节的寡妇,投过降的将军,脸上忽然多了块抹不掉的黑斑,不但自己难以忍受,还成了别人时不时拿来消遣的谈资。

最后的处罚还是贬官,刘长卿被贬到岭南南巴(现电白)。岭南是“蛮夷之地”,当时人称“魑魅之乡”。名相张九龄就来自岭南,当年进士及第的时候,还被人怀疑考试作弊,来自岭南的乡巴佬怎么可能有那么大的学问,这是当时的普遍认知。

人们总是说命运弄人,在途径南巴的路上,刘长卿遇到了“偶像的偶像”,李白。

李白因“永王之乱”获罪,被贬到夜郎,在路上被赦免。这是“诗仙”和“五言长城”的一次尴尬会面,他们都曾经是狂人的代表,可这时候都学会了低头。

虽说一个被贬,一个遇赦,在这个时代面前,李白也说不出来日方长的话,刘长卿也只好把悲伤留给自己。

两人的见面都在这首《将赴南巴至馀干别李十二》:

江上花催问礼人,鄱阳莺报越乡春。

谁怜此别悲欢异,万里青山送逐臣。

深感“怀才不遇”的刘长卿来到了长沙,路过了贾谊的府邸,突然感到某种共鸣。

假如有一个“怀才不遇”的排行榜,占据前2名的不是屈原,就是贾谊。假如一定要排个第一,贾谊可能略胜一筹。

楚怀王,郑袖,靳尚,昏君、女人、小人,屈原都遇上了,所以自古以来不得志的士人都喜欢拿屈原来说事,感叹生不逢时。

相比屈原,贾谊是另一个极端。

贾谊是西汉名士,他遇上的君主是汉文帝,汉文帝是开创“文景之治”的明君,一度想任命年轻的贾谊当公卿。而此时许多老臣和宗族认为贾谊年纪轻轻就当那么高的官,恐怕会出事。

“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汉文帝为了安抚人心,只好将其调任长沙。有一次,一只鵩鸟飞入贾谊屋内,当时鵩鸟被认为不祥之兆,贾谊有感而作《鵩鸟赋》。后来虽然回到京城,却也得不到重用,最终郁郁寡欢,年仅32岁就与世长辞。

对于贾谊来说,他既没有遇上昏君,那些反对他的大臣,也并非是小人,他所处的时代又是数得上的盛世。

在所有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他的“怀才不遇”更让人感叹,命运弄人。

此时的刘长卿,看到贾谊故宅,又想到自己的境遇,于是写下了《长沙过贾谊宅》。继屈原、贾谊之后,刘长卿也成了“怀才不遇”的标志。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由于当时战乱,政令不通,这场“风波”来来回回持续了9年,最终不了了之,刘长卿调回苏州,可等着他的,却是另一座“山”。

二、另一次机会

在淮南幕当了几年幕僚,升迁之路似乎遥遥无望,可刘长卿意外地得到了一个机会。

“安史之乱”让北方陷入战乱,整个帝国的经济重心不得不转移到南方,用陈寅恪先生的话说,此时的唐帝国,是一个“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之政治集团。”

南方的财富如何流转到北方,成了帝国的核心问题,为此,“盐铁转运使”这个官职应运而生。

盐铁、转运,顾名思义,盐铁负责赚钱,转运负责运钱。当时的盐铁转运使是被誉为“神童”的刘晏,后升任吏部尚书。

刘长卿早年和刘晏交好,认过同宗。但刘晏不是一个任人唯亲的人,刘长卿进入盐铁系统,也是从基层开始干起。历任推官、判官、留后。

盐铁转运虽然远离京城,但控制着国家财政命脉,逐渐成为尚书省之外的一个独立财政系统。

唐朝初期,有“出将入相”的传统,而从玄宗到僖宗,盐铁转运使兼任宰相的有30人次,由“使”升任宰相的有21人次,可见当时盐铁转运使的重要性之高。

刘长卿此时担任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已经可以掌管一方财政,假以时日,出任转运使,乃至拜相,也并不遥远。

可这次又出事了。

大历八年,公元年,吴仲孺任鄂岳观察使。观察使是当地政府机构,转运使是中央直属的财政机构,关于当地税收如何分配,必然会出现争议。

双方的冲突很快爆发,当时有一笔本该上缴中央的钱粮,吴仲孺希望从中截留一部分。根据当时的形势,假如换一个稍微圆滑一些的官员,就应该很快妥协。

原因很简单,一来山高皇帝远,而吴仲孺和自己同城办公,是要天天打交道的;二来吴仲孺的背景不一般,他是郭子仪的女婿,当时郭子仪的声望如日中天,皇帝的龙椅起码有一半是郭子仪撑起来的;三来当时朝廷财政吃紧,各地藩镇吃用都靠自己,所以大都擅自截留,已是官场“潜规则”。

在知晓这些情况之后,刘长卿依然选择坚持自己的操守,严词拒绝了吴仲孺。

结果吴仲孺一纸诉状递上去,旧唐书记载:

“犯赃二十万贯”。

二十万贯什么概念?唐代宗时期正一品官员的俸钱只有12贯,虽然还有职田和禄米等其他收入,但贪污二十万贯绝对够得上死罪了。

事关人命,于是朝廷派了监察御史苗伾来审案,最后的判决是刘长卿被贬睦洲司马。假如刘长卿确有贪腐行为,断断不能只是贬官,但考虑到吴仲孺的“身份”,也不好说诬告,只能和了稀泥。

此案在当时很有名,明眼人都能品出滋味。以至于4年后,汴东盐铁使包佶,也遇到刘长卿一样的局面。

当时淮南节度使陈少游要截取包佶手里的公款八百万贯,于是威胁他说,听话给钱,还能有刘长卿的下场,不给钱,就没你这号人了。刘长卿成了“反面”案例。

虽然还是被贬官,但毕竟捡回一条命,刘长卿出狱后给苗伾赠诗:

地远心难达,天高谤易成。

羊肠留覆辙,虎口脱余生。

直氏偷金枉,于家决狱明。

一言知己重,片议杀身轻。

“虎口脱险”的刘长卿,带着失望和迷茫,踏上去往睦州的路。

三、芙蓉山上的那一晚

故事发展到这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终于要出场了。

这首诗不过4句,却充满争议。比如说,芙蓉山到底是哪座芙蓉山?日暮天黑为什么还能看见苍山?白屋是被雪覆盖还是普通茅屋?

但这些还好说,最有争议的是,这个夜归人到底是谁?

我不是做学问的,但凭借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考证,也许会是这样的故事。

刘长卿在去往睦州的路上,也许是想快点赶路,也许是路上根本没有地方投宿,总之他上了山。

山上的空气比平时更加寒冷,薄雾在山谷中环绕,远处的山峰从云海中冒出来,一座接着一座,此起彼伏。

光从窗外投射进车内,映照出散落在空气中的尘埃,就像流淌的时光,马车在暮色中疾行,太阳缓慢躲进群山背后,终于在大山深处,找到了一户人家。

屋子的周围有一排篱笆,扎得并不高,院内一览无余。屋顶上的茅草看起来并不厚实,窗户看起来很完整,应该是有人住的样子。刚靠近门口,院里猛地传出几声狗叫,倒也省得叩门。

开门的是一位妇人,听说要借宿,微露难色,说要回屋和老太太商量。刘长卿说明来意,亮明身份,总算借的一宿。

晚间闲谈中,得知这是婆媳二人,丈夫前些年被征兵参战,她们在等着他回来。

家里的男人不知所踪,只留下老弱妇孺,这成了当时的日常。

此时离叛乱爆发已经过去20多年了,虽然叛军早被平定,可大唐却已经不是原来的大唐。

本对长安称臣的游牧部落渐渐不安分起来,曾经帮助过大唐的吐蕃成了新的威胁。

而大唐的权力中心也正在瓦解,一个节度使倒下了,更多的节度使活跃起来,以平叛的理由扩充自己的势力。

有战事就有死伤,府兵制已经崩溃,各地都兵源紧缺。于是老父亲送儿子上战场,新婚妻子和丈夫离别,到处都有无奈的分别。

太阳落山以后,大片大片的黑色从远处奔袭而来,风和雪咆哮着带走大地的余温。

刘长卿在屋内陷入沉思,和大多数学子一样,读书考科举一直都是他的人生目标。学而优则仕,出仕就可以辅佐君王,兼济天下。这是他一直被教导的信念。

可真正做官以后,他发现官场并不是书上所写的那样。

不论在县令任上,还是做转运留后的时候,自己的决定,上对得起圣人,下对得起百姓,可以说问心无愧,结果,却是2次牢狱之灾,和16年的谪贬生涯,至今也没有翻案。

这一晚,也许是刘长卿人生中最困惑,最迷茫的时刻。他已经55岁了,即使在太平时期,重新被重用的可能性也已经很小。更让他自我怀疑的是,即使他没有被罢过官,即使他成为大官,他也无法避免这一路上看见的分别。

假如一切都将不可挽回地走向堕落,那些立志拯救苍生的誓言到底是为了什么?

一股巨大的压抑感将他包围,令人窒息,他的信念一点点崩塌,身体无力挣扎,慢慢陷入黑暗。

一阵犬吠声刺破了黑夜的寂静,也将刘长卿从混乱中拉回现实,那么晚了,会是谁呢?

狗叫了一会,妇人才出来,门开的时候,狗却不叫了,妇人呆立了好一会,突然匆匆回屋,和老人一起返回,三人在风雪中相拥而泣,狗在他们脚边,拼命摇着尾巴。

刘长卿回到屋里,百感交集,他突然明白,支撑起这个国家的,是每一次不舍的分别,更是那些度日如年的坚毅等待。

必须把这一刻记下来,于是他提笔写下: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一晚天色很暗,雪也很大,唯一能看见的只有一间小屋,仿佛一小撮在风中飘摇的火光,为这个时代照亮方向。

在那之后的几百年,宋代的青原惟信禅师留下一段参禅感悟:

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

有人说,懂得什么是“山”,才算读懂人生。

全文完,如果觉得写得不错,那就点个“在看”吧,多谢阅读。

参考资料:

1、《刘长卿行年考述》杨世明

2、《刘长卿蒙冤入狱及两遭贬谪始末析》赵银芳

3、《刘长卿蒙冤入狱及两遭贬谪主观原因探》赵银芳

4、《刘长卿诗风与贬谪文化心态探究》姚雪红

5、《唐代盐铁转运使述论》董咸明

6、《刘长卿:一个财经系官员的诗歌之旅》大唐星沙日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62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