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芙蓉 >> 芙蓉的天敌 >>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山中遇雪,读些雪的
山中傍晚突然下起了雪,江南很少见雪,特别是在早春时候,雪更为罕见。推窗而见,山谷中的景象,犹如唐代诗人岑参所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今年为由于疫情的特殊原因,宅在山里留守值班。从初始对于疫情的慌张之后,到慢慢有时间静下来后,却发现原来自己丢失了很多东西。这丢失的东西里,有很多是属于内心精神层面方面的,其中自然包括,遇雪见雪时,上升至那些更深处的领悟。
其实,作为一个典型的江南人。对于雪的感受,基本上来源自书本上固有的认知。四季变幻风物宜长中,雪似乎更让人有种诗意的体验。
古人写雪的诗句很多,比如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所云: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那是一种动与静的图景,傍晚时分,远山朦胧,在一个贫寒的屋中,忽听柴门外狗吠连连,风雪之中一人推门而夜归。此时山野、柴门、狗声、夜归人都组成了一个立体的画面,呈现在你的脑海里。
又如:唐.柳宗元诗《江雪》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那是一幅典型的中国水墨画,万籁俱寂中,一舟、一钓竿、一蓑翁,在独自钓着一江寒雪,这是何等的意境悠远。
再比如:唐.韩愈《春雪》之: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此诗则让人看到了在雪景中,小草冒新芽的春的信息。
古诗中咏雪的意境固然美,也颇使人心境悠远。然而,当我从古诗的书卷中回顾头来,却发现在记忆中,和雪的场景有关联的,莫过于一本经典书中,那个北宋人物,那就是《水浒传》和林冲!
说起《水浒传》打小开始不知读了多少次,但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章节,是其中的“林冲风雪山神庙”。
可以这么说:《水浒传》里最美的文字,是描述林冲的那场雪。试想下,当已不在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只是发配到草料场的充军之人。出门买酒。此时鹅毛般的大雪漫山遍野地纷飞,林冲一杆红樱枪挑着酒葫芦,“一路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这个时刻,林冲内心中的大雪,恐怕下的更大。一个人从高处突然间跌落到底层,他必是失落的。也许,书中用此章节的描述,预示了雪的寒冷,雪的孤寂,已然成为伴随林冲一生的标记。
鲍鹏山老师在解读《水浒传》时说的好:
“林冲的世界一直在下雪。林冲的雪,让我们觉得,这世界这么苦,可是,唉!这世界还这么美。我们的心里,装了那么多的苦,哪里还装得下这么多美?于是,读林冲,唱林冲,我们都会心碎,不是被苦碎的,是被美碎的。”
一个作家或一个诗人,对于其所见所闻之抒发叙述,必定是和个人生活经历,思想高度有关。呈现的作品有大格局,也有小情怀。若论起雪的诗词,那么,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当之无愧地具备,气势磅礴的大格局。如果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伟人在《沁园春.雪》词中豪迈地吟诵道: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据史载:此诗词写作的背景是,年10月,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第二年二月,毛泽东亲率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来到了抗日前线。在陕西清涧县高杰村袁家沟,面对西北高原银装素裹的大好河山,和联系到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及对共产党人与中国工农红军艰难困苦的经历,而诗兴大发,随即豪情满怀地写下了此词。
年8月,在重庆国共谈判期间,他抄赠了好友柳亚子先生,并由其广为传播宣传。从而,使此诗词在山城引起了轰动,使当时的无数的政客与文人,为其文采和气魄而倾倒折服。
纵观此词气势磅礴,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也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诗词。整首诗词上下两阕,从雪景自然景物的描述,在感慨北国风光无比壮丽的同时,逐步引申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更显其厚度与张力。特别是结束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更体现了一代伟人的胸襟与气概!
因此说伟人就是伟人,就是写雪的诗词,也不同于常人地盈溢着一种豪情!
眼下,独自蜗居宅在江南的山里。雪花飘飘的时分,翻看一下有关雪的诗文,在孤寂的时光中,于诗意的陶醉中,身心自是会感到温暖和精神的升华!自然,有时也尝试寻觅着唐.白居易诗中的一种情怀: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如此这般,也是十分美好的!
--END--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请删)